课件33张PPT。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
沁园春 ·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的秋学习目标 1、 联系写作背景,鉴赏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关于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 解题从标题看,文章关注的重点是什么?秋什么地方的秋?故都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向往热爱眷念 同学们思考,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思考: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却也写了南国的秋,“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勾画关键词)
慢 润 淡
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这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3到11段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秋景图 勾划出描绘秋色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树影(黑色)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单衣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冷色调给人以冷清、萧瑟、落寞之感。) 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对这些声音的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秋声
鸽飞声、钟 鸣 声、扫 地 声、蝉鸣声、虫 鸣 声、风雨声、问答声。
1以动(声)衬静, 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秋声】
鸽飞声、扫地声、蝉鸣声、虫鸣声、风雨声、问答声。
色冷色调 声冷清
静谧
悲凉青天(碧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色) 树影(黑色)
灰沉沉的天
青布
枣树(淡绿微黄)鸽飞声 蝉声
风雨声 人声(反衬)静物小院、破屋、老槐、落蕊、秋蝉、秋雨、陈旧
破败2018-9-281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
思考角度点拨:
1.作家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偏向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与作家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文艺追求有关。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家境贫寒,留学日本十年,备受歧视;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的心境是悲凉的。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第二,跟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
1933 年至 1936 年间,他一方面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一方面对革命非常失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他从上海迁居杭州,“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第三,还跟作家的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择了景物,反过来,透过这些景物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凉”。这种将“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手法,叫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实战演练 雨过至城中苏家(15年天津卷)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列举景物:
分析氛围:
抒发情感:紫烟笼城 雨过日丽 红花沾衣 葱翠柳色清新、明丽、欢快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忙中偷闲的快乐触摸高考: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注意画面的色调)
葛溪驿(07年四川卷)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
分析氛围:
抒发情感:触摸高考: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衰残、凄凉的秋景筛选景物时,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病中孤身在外的旅愁乡思以及烦乱心境。牛刀小试能力提升 阮 郎 归 (14年新课标卷)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09年江西卷)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
③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答案一: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以哀景托哀情。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二:
(1)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
(2) 诗人选取寒雨、黄叶、昏灯、白头人等典型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苦凄凉的画面,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因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而产生的悲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