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真看书,明确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加速度;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作出a-F、a-
1/m图象。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a∝F、a∝1/m的实验结论,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理解。
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a∝F、a∝1/m的探究,在提高学生实
验能力的基础上,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
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与难点:重点:对a∝F、a∝1/m的探究
难点: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复习提问: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
关系是什么?
2.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
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
在,其关系是什么?
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就
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
系。一、实验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
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挂一根
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拴一个小桶,小桶内
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
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
的重物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我们研究小车
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
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以与F的关系;再保持
F一定,研究d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
用的研究方法。问题:
如何根据现有器材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用打点计时器)
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的方法和公式是什么?如果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那么,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
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然后由
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
测量加速度。
由于 ,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
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x1、
x2,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
a1/a2= x1/x2。问题: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
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
除摩擦力的影响呢?
把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斜面
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二、实验过程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
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口与F是否成正比呢?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
度,通过采集数据作a-F图象。如加速度随拉力的
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说明a与F成正比.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一个表格,把同一物体在不
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为了更直观地判
断加速度a与力F的数量关系,我们以以为纵坐标、
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如果这
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如
果不是这样,则需进一步分析。
分组实验,实验数据并输人计算机。(用Excel表格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2.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
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
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第二个表格,把不同
物体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
量越大,加速度a越小。这可能是“a与m成反
比”,但也可能是“以与 成反比”,甚至是更
复杂的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人手,检
验是否“a与m成反比”。在数据处理上要用到
下面的技巧。“a与m成反比”实际上就是“a与1/m成正比”,
如果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建立坐标
系,根据a-1/m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
就能判断加速度以是不是与质量m成反比。
分组实验,实验数据输人计算机。(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
得出结果:
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到
的事实,首先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
力及它的质量有最简单的关系,即加速度与
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
据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和以a为纵坐标、
1/m为横坐标作出的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
直线.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描出的
点有些离散,并不是严格地位于某条直线
上,用来拟合这些点的直线也并非准确地通
变原点。
这时我们会想,自然规律真的是a∝F、
a∝1/m吗?如果经过多次实验,图象中的点都
十分靠近某条直线,而这些直线又都十分接
近原点,那么,实际的规律很可能就是这样
的。可见,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
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据这些结论推导出
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它才能成为
“定律”。
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究有
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
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