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Na、Mg、Al的化学性质。
【课前导学】
【阅读分析】分别写出课本4幅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铝丝与硫酸铜反应形成铜树。
2. 镁条燃烧。
3. 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银树。
4. 镁条与盐酸反应。
【思考与讨论】
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是:通常能与
等发生反应。
1. 地球上绝大多数的金属以 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地壳中的含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为 、 、 、 。
2. 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不 、有金属 、易 、易 、有 。
3. 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a ,Mg ,Al 。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易 ,单质表现出 性,遇到 剂,就会发生 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钠的硬度 ,呈光亮的 色,密度比煤油 ,熔点 。
【课中探究】
一.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 钠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3-1】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割绿豆大小一块金属钠,切开金属钠前先观察钠的表面,以便与切后进行比较。切割金属钠在玻璃片上进行。
① 钠暴露在空气中则会 ,生成 色固体,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3-2】把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并加热。记录观察的现象:
② 钠在坩埚中加热,会熔化成 ,并剧烈反应,产生 火焰,生成一种 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为 。
结论: 。
2. 铝、镁与氧气的反应
(1)铝与O2的反应
【科学探究】
①用坩埚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②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用坩埚夹住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记录观察现象 。
这两个实验在操作上的不同点: 。
铝与氧气反应方程式: 。
加热铝箔至熔化,液态铝不会滴落的原因是: 。
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 ,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有的氧化膜 ,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2)镁与O2的反应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光,生成 色固体,化学方程式: 。
【结论】铝与O2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二.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 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 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 ), 成小球(说明该反应中产生 ,钠的熔点 ),发出“ ”的声音,四处 ,水溶液变为 色。
化学方程式: 。
离子方程式: 。
结论:(1)钠保存在 或 中
(2)失火现场有钠存放时,不能用 灭火,必须用 灭火。
【拓展延伸】:钠与硫酸铜水溶液的反应会是什么情况?
三、铝与酸、碱的反应
1、铝与酸反应
现象:试管中有
冒出,铝片慢慢 ;
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发出 声。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
2、铝与碱反应
现象:试管中有 冒出,铝片慢慢 ;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发出 声。
化学方程式: 。
离子方程式: 。
结论:酸、碱、盐可直接侵蚀铝的保护膜(氧化铝能与酸或碱反应)以及铝制品本身,因此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当堂训练】
1、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铝 C.硅 D.铁 ?
2、下列关于金属Na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B.Na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
C.Na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
D.Na常温和加热时反应,产物一样??
3、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
A.铝的活泼性差 B.铝的还原性差
C.铝与氧气不反应 D.铝表面有氧化膜
4. 写出下列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反程式
(1)铝和硫酸铜的反应 。
(2)铝和氧气的反应 。
(3)铝和盐酸的反应 。
(4)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