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知识点与考点解析+跟踪训练)(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知识点与考点解析+跟踪训练)(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6-25 18:18:24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汽化和液化跟踪训练(附解析)(人教版)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关于热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B.严冬,玻璃窗外壁结了一层冰花,这些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
C.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2.如图是小勇做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后,根据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加热3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
C.AB段水平线表明水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
D.OA段斜线表明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3.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4.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5.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吃冰棒解热; B.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C.烧开水时冒“白气”;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沸点高;
B.水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深秋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液化现象
7.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C.甲物质在4﹣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8.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汽车窗户玻璃表面,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 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D.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
10.热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烧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夏天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C.洗好的衣服,要晾晒在有太阳并通风的地方,是因为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温度和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D.放在衣柜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全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12.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属于“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13.晓月同学看到在沸腾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 ℃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 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
14.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凉快是因为酒精 时从人体吸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 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在海拔高的地方烧开水不到100℃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随 减小而降低。
15.小聪按图甲所示的装置组装器材,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小聪首先回顾了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温度计的 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
(2)下表是实验中他记录的一组数据,根据数据在乙图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3)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16.医生在给小明同学打针时,先用酒精擦在他的皮肤上消毒;小明感到皮肤比较凉,是因为酒精 吸热的缘故;同时他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 现象。
17.旅游时的情景:小雨暑假去崂山游玩,跑步上山时,脚遇山石,人差点被绊倒。在半山腰遇到一水池,感觉池水较浅,下水一试方知较深。爬到山顶,满身是汗,山风一吹,浑身发凉。
请你用“****(开头4个字)…****(结尾4个字)”将你选择的内容写出来,并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 : 。
1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时间t/min 0 0.5 1 1.5 2 2.5 3 3.5
温度t/℃ 90 94 97 98 99 99 99 99
(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填序号) 。
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
(2)温度计放置在水中的要求是 。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观察到第2分钟水开始沸腾。
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4)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5)根据图象,还可得出水沸腾前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水沸腾前, 。
第3节:汽化和液化跟踪训练解析(人教版)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关于热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B.严冬,玻璃窗外壁结了一层冰花,这些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
C.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解析】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A的说法正确;严冬,玻璃窗内壁(不是外壁)结了一层冰花,这些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花,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这种说法是错的,B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此题答案是B。
【答案】B。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熔化与熔化吸热;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2.如图是小勇做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后,根据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加热3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
C.AB段水平线表明水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
D.OA段斜线表明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解析】由图像可知,给水加热到沸腾用了3分钟时间,继续加热水温不变,维持沸腾过程进行。水的沸点是99℃,不足100℃是因为大气压强较小的原因。由此可知,此题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考点】水的沸腾、汽化过程的吸、放热。
3.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考点】A、给湿头发吹热风是从提高液体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液体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故B不合题意。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慢了酒精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酒精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考点】影响蒸发的因素。
4.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解析】A、打开冰箱门,看见冒白气,“白气”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故选A。
【考点】物态变化。
5.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吃冰棒解热; B.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C.烧开水时冒“白气”;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解析】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
解: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致冷来使给食物降温的。装置放在通风处,这样即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也增大了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使饭菜温度降低,防止饭菜变质。
A、吃冰棒解热,是利用熔化吸热知识,故A不合题意。
B、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是利用液化吸热,降低病人体温,故B符合题意。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沸点高;
B.水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深秋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液化现象
【解析】灯泡里的灯丝需要具有熔点高难于熔化的性质,由于钨的熔点高,故选用钨,故A错误。
因为冰是晶体,水在凝固成冰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故B正确。
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深秋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应选B。
【考点】熔点和凝固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7.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C.甲物质在4﹣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解析】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AB、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B错误。
C、甲物质在4-6min内,温度升高,一定持续吸收热量,故C正确。
D、由于不能确定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乙物质在6-10min内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根据图像分析物态变化,汽化、熔化和吸放热。
8.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汽车窗户玻璃表面,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在冬天,由于车外温度低,车内温度高,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车窗玻璃,会液化成小水滴吸附在车内;在夏天,车外温度较高,车内温度低,车外水蒸气遇冷玻璃会液化成小水滴吸附在车外玻璃上。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属于液化现象。故此题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考点】液化。
9.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 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D.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
【解析】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时,既提高了周围温度又加快了空气流通,属于加快蒸发的例子,故A正确。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限制了空气的流通,不会加快蒸发现象,故B错;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目的就是控制蒸发现象的发生,故C错;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是为了减少渠沟里水的蒸发,节约用水,故D错。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考点】汽化(蒸发)、影响蒸发的因素。
10.热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烧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夏天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C.洗好的衣服,要晾晒在有太阳并通风的地方,是因为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温度和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D.放在衣柜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全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解析】烧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生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滴形成的,它不是汽化,是液化,这是常见现象,故此种说法错误;夏天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此说法正确;洗好的衣服,要晾晒在有太阳并通风的地方,是因为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温度和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此说法正确;放在衣柜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全消失了,这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现象,此说法正确。此题答案是A。
【答案】A。
【考点】汽化、液化、升华、物态变化。
12.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属于“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解析】露水的成因是在夜晚由于气温较低,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形成的,故属于液化现象。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考点】物态变化、液化。
13.晓月同学看到在沸腾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 ℃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 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
【解析】两种液体的混合液体,加热时,其沸点等于沸点低的液体沸点;沸腾时,液体中发生激烈的汽化现象,此时液体的温度不变;如此铁球的温度会和液体温度相同。所以,此题答案是:60、不会、60。
【答案】60、不会、60。
【考点】沸腾现象、沸腾时物质温度的变化。
14.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凉快是因为酒精 时从人体吸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 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在海拔高的地方烧开水不到100℃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随 减小而降低。
【解析】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凉快,是因为酒精汽化时从人体吸收热量;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在海拔高的地方烧开水不到100℃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随压强减小而降低。故,答案为:汽化、水蒸气、压强。
【答案】汽化、水蒸气、压强。
【考点】汽化现象及热量变化、液化、影响沸点的因素。
15.小聪按图甲所示的装置组装器材,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小聪首先回顾了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温度计的 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
(2)下表是实验中他记录的一组数据,根据数据在乙图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3)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解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持平。
(2)根据数据,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100 C;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答案】(1)玻璃泡、持平;(2)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100 C、不变;(3)热胀冷缩。
【考点】水的沸腾实验探究。
16.医生在给小明同学打针时,先用酒精擦在他的皮肤上消毒;小明感到皮肤比较凉,是因为酒精 吸热的缘故;同时他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 现象。
【解析】用酒精擦在他的皮肤上消毒;小明感到皮肤比较凉,是因为酒精汽化吸热的缘故;同时他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
【答案】汽化、扩散。
【考点】汽化、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
17.旅游时的情景:小雨暑假去崂山游玩,跑步上山时,脚遇山石,人差点被绊倒。在半山腰遇到一水池,感觉池水较浅,下水一试方知较深。爬到山顶,满身是汗,山风一吹,浑身发凉。
请你用“****(开头4个字)…****(结尾4个字)”将你选择的内容写出来,并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 : 。
【解析】①感觉池水…方知较深: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看起来水变浅了。
②满身是汗…浑身发凉:到达山顶风一吹,加快了人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从而加快了人身上水分的蒸发,水蒸发要吸热,所以人会感觉很凉。
③跑步上山…点被绊倒:跑步的人脚被山石绊住,脚停止运动,而身体由于惯性仍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因此就会向前摔倒。
此题只做热学内容的解释。
【答案】满身是汗…浑身发凉:到达山顶风一吹,加快了人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从而加快了人身上水分的蒸发,水蒸发要吸热,所以人会感觉很凉。
【考点】汽化,汽化中的吸热。
1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时间t/min 0 0.5 1 1.5 2 2.5 3 3.5
温度t/℃ 90 94 97 98 99 99 99 99
(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填序号) 。
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
(2)温度计放置在水中的要求是 。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观察到第2分钟水开始沸腾。
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4)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5)根据图象,还可得出水沸腾前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水沸腾前, 。
【解析】(1)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2)如果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在水中,则测量的是水和室温的混合温度;(3)在画水的沸腾图象时,首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4)、(5)根据图象分析出沸腾前和沸腾后的实验结论。
解答:(1)该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2)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若碰到容器底,测量的是容器和水的混合温度,则测量结果偏高,若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在水中,则测量的是水和室温的混合温度,则测量结果会比水的实际温度低。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见下图:
(5)①根据图象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水沸腾时,随着时间增加,水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②水沸腾前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水沸腾前,温度先上升得快,后上升的慢。
故答案为:(1)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2)低;(3)见上图;(4)随着时间增加,水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5)温度先上升得快,后上升的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汽化和液化(人教版)
一、汽化 ( http: / / baike.gaofen.com / czbk / ct_643.html" \t "_blank )
1.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是指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晾晒衣服干的快等)、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撑开、把地下积水扫开等)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有关。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 ( http: / / baike.gaofen.com / czbk / ct_620.html" \t "_blank )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2)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与联系:第一、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第二、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第三、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第四、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不同物体蒸发快慢不同。
(5)汽化时能量的传递:汽化时要吸热。
二、液化
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汽化和液化 ( http: / / baike.gaofen.com / czbk / ct_764.html" \t "_blank )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2.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 ( http: / / baike.gaofen.com / czbk / ct_665.html" \t "_blank ),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3.液化时能量的传递:物质液化时要放热。
1.汽化与液化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物态变化在中考试卷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是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必考题;当然,汽化与液化与其他物态变化一样属于常考内容。汽化与液化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秋后早晨露珠的形成、从冰箱拿出的物体冒白气、冬天浴室玻璃墙壁上出现的“雾”等均是液化现象;二、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在任何环境、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并注意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沸腾是在沸点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蒸发与沸腾各有特点,应加以区分,但其共同点是都需要吸热,同时还需要注意水沸腾的探究性实验。
物态变化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地球上大量能源来自太阳,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就是物态变化的体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物态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特别注重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
考点分类 考点内容 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
常考热点 汽化与液化的判断、吸放热 选择题或填空题较多,实验探究题也有出现
一般考点 影响汽化的因素 填空题较多,主要考查晶体熔化过程及其熔化特点
冷门考点 汽化和液化简答题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或自然现象,出现概率较低
★考点一:汽化和液化
◆典例一:(2017 黄冈)下列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蜻蜓身体上的露珠 B.北方冬夜窗玻璃上的冰花 C.游泳后刚上岸感觉特别冷 D.气温保持0℃以下,冰雕逐渐变小
【解析】蜻蜓身体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北方冬夜窗玻璃上的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化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游泳后刚上岸感觉特别冷是身上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蒸发吸热,使身体的温度降低,是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气温保持0℃以下,冰雕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故应选A。
【答案】A。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典例二:(2017·广东)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如题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而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同时还观察到烧杯口周围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蒸气在杯口周围遇冷 而成(填物态变化名称)。
【解析】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而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烧杯里的水沸腾时水温不变,试管内的水温与烧杯水温一致时,试管内水不再吸热,故不会沸腾。
同时还观察到烧杯口周围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蒸气在杯口周围遇冷液化而成(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不会、烧杯里的水沸腾时水温不变、液化。
【考点】水的沸腾条件、液化。
★考点二:汽化与液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典例一:(2017 东营)对以下自然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升华现象;
B.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利用液化吸热降温;
C.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
D.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解析】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A是错误的;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降温,B是错误的;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凝华现象,C是错误的;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D是正确的。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考点】物态变化与吸放热。
◆典例二:(2017 宿迁)夏天从冰柜中取出冰棒,可以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产生,在冰棒包装袋外侧有一层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B.“白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C.白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白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解析】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属于液化,故A错。液化过程放热,故B正确。白霜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不是凝固,故C错。凝华是有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故D错。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考点】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
1.(2017 怀化)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清晨,叶片上的露水 B.冬天,树枝上的冰凌 C.初冬,树叶上的霜 D.雪后,银装素裹
2.(2015·深圳)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
A. 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
B. 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 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糕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3.(2017 徐州)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为针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 )。
A.蒸发 B.升华 C.液化 D.沸腾
4.(2017 眉山)眉山市瓦屋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山中冒出的烟; B.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D.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水珠
5.(2017 吉林)下列做法能够减慢蒸发的是( )。
A.把积水向周围扫开;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C.把蔬菜装入保鲜袋;D.把粮食晒在阳光下
6.(2017 北京)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积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7.(2017 菏泽)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B.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C.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D.秋天早晨室外花草上的露珠,是液化现象
8.(2017 济宁)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
A.秋天房顶上结霜; B.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C.冰棒冒出“白气”;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9.(2017 泰安)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的冰层变薄;B.盛夏,阳光下湿衣服晒干;
C.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D.严冬,室内玻璃窗上形成冰花
10. (2016·广东) 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特别凉快是因为酒精 时从人体吸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 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在海拔高的地方烧开水不到100℃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 减小而降低。
11.(2017 大庆)水沸腾过程中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该过程中水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若将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铝、铜、铁三个金属球(c铝>ρ铁>c铜)浸没在同一沸水中煮较长的一段时间,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 球。
12.(2017 宿迁)如图甲所示,是小宇设计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
(1)水的沸点是 ℃。 
(2)实验时大气压 (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 。
13.(2017 怀化)某同学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的沸点是   °C,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14.(2017 吉林)如图是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的初温是   ℃;加热至水沸腾用了   min;在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   保持不变。
15.(2017 绥化)图甲为某同学“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时间/min … 12 13 14 15 16 17 18 …
温度/℃ … 96 97 98 98 95 98 98 …
(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   。
(2)上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检查了实验数据,他认为表格中的95℃是错误的数据,他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在图象中,BC段表示的是冰的   过程。
跟踪训练解析
1.(2017 怀化)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清晨,叶片上的露水 B.冬天,树枝上的冰凌 C.初冬,树叶上的霜 D.雪后,银装素裹
【解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粘附在植物表面,故A符合题意;树枝上的冰凌是是凝固成冰形成的,属于凝固,故B不符合题意;树叶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形成的,是凝华,故C不符合题意;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液化、凝华、凝固。
2.(2015·深圳)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
A. 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
B. 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 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糕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解析】A. 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此说法错误。寒暑表的刻度值由上到下,刻度值增加,说明此时温度在零下,正确读数应是零下9℃,即-9℃。
B. 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此说法错误。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逐渐下降,此图像是温度上升的过程,故错。
C. 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糕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此说法错误。雪糕冒白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的,是液化不是升华,故错。
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此说法正确。游泳上岸后,身上的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所以感到冷。
【答案】D。
【考点】温度计、海波的凝固过程、液化、蒸发、物态变化时的吸放热。
3.(2017 徐州)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为针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 )。
A.蒸发 B.升华 C.液化 D.沸腾
【解析】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针状的叶子是通过减小液体的表面积来减缓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故应选A。
【答案】A。
【考点】蒸发及其蒸发现象。
4.(2017 眉山)眉山市瓦屋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山中冒出的烟; B.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D.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水珠
【解析】山上空气中总有很多的水蒸气,但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的.山顶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故应选B。
【答案】B。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5.(2017 吉林)下列做法能够减慢蒸发的是( )。
A.把积水向周围扫开;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C.把蔬菜装入保鲜袋;D.把粮食晒在阳光下
【解析】把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故A错误;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故B错误;把蔬菜装入保鲜袋,控制了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的影响,可以减慢蒸发,故C正确;把粮食晒在阳光下,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以加快蒸发,故D错误;故应选C。
【答案】C。
【考点】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6.(2017 北京)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积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解析】A.初春,积雪消融;是由固体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溶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由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考点】溶化、液化、升华、凝华。
7.(2017 菏泽)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B.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C.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D.秋天早晨室外花草上的露珠,是液化现象
【解析】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A错;皮肤上的水变干是水汽化成水蒸气,B错;雪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错;花草上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D正确。
【答案】D。
【考点】液化、汽化、凝华。
8.(2017 济宁)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
A.秋天房顶上结霜; B.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C.冰棒冒出“白气”;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吸热;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放热。
A:秋天房顶上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需要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铁水浇筑成工件,由液态凝固成为固态,此过程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需要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考点】汽化、汽化吸热的特点。
9.(2017 泰安)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的冰层变薄;B.盛夏,阳光下湿衣服晒干;
C.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D.严冬,室内玻璃窗上形成冰花
【解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A:湖面的冰层变薄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湿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
D:严冬,室内玻璃窗上形成的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错误。
【答案】C。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10. (2016·广东) 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特别凉快是因为酒精 时从人体吸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 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在海拔高的地方烧开水不到100℃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 减小而降低。
【解析】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特别凉快是因为酒精汽化时从人体吸热;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在海拔高的地方烧开水不到100℃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减小而降低。
【答案】汽化、水蒸气、大气压强。
【考点】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
11.(2017 大庆)水沸腾过程中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该过程中水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若将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铝、铜、铁三个金属球(c铝>ρ铁>c铜)浸没在同一沸水中煮较长的一段时间,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 球。
【解析】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于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等,所以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三个金属球的温度都与沸水温度相同;根据热量公式Q=cm△t分析可知,三种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多,比热容小的吸收的热量少,所以铝球吸收的热量最多,铜球吸收的热量最少。
【答案】不变、吸热、铝。
【考点】比热容的概念、沸腾及沸腾条件。
12.(2017 宿迁)如图甲所示,是小宇设计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
(1)水的沸点是 ℃。 
(2)实验时大气压 (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 。
【解析】(1)由乙图可知,水在98 C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水的沸点为98 C。
(2)此时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 C,故当地大气压值小于标准大气压。
(3)为减少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加盖子或适当减少水的质量,也可以适当提高水的初温或加大酒精灯的火焰。
【答案】(1)98;(2)小于;(3)烧杯上加盖子(减小水量、增加水的初温或增大酒精灯火焰)。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3.(2017 怀化)某同学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的沸点是   °C,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解析】由图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8℃,即水的沸点是98℃;因为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大小有关,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所以该实验环境的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答案】98、小于。
【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4.(2017 吉林)如图是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的初温是   ℃;加热至水沸腾用了   min;在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   保持不变。
【解析】(1)会看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温度还要明确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据此进行分析;(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如下:(1)由图象可知,纵坐标代表温度,一个小格代表2℃,水的初温90℃。
(2)由图象可知,横坐标代表时间,一个小格代表2.5min,沸腾前加热了7.5min;从第7.5min开始,水沸腾,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该过程是水的沸腾过程。
【答案】90、7.5、温度。
【考点】沸腾、沸腾规律。
15.(2017 绥化)图甲为某同学“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时间/min … 12 13 14 15 16 17 18 …
温度/℃ … 96 97 98 98 95 98 98 …
(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   。
(2)上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检查了实验数据,他认为表格中的95℃是错误的数据,他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在图象中,BC段表示的是冰的   过程。
【解析】(1)实验时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2)根据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分析出表格中错误的数据,根据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特点分析当地气压与标准气压的大小关系;(3)由图象可知: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CD段是水吸热升温;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解答如下:(1)实验过程中,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
(2)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知,水从第14min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是98℃,而第16分钟的温度为95℃,所以是此数据记录错误。此时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所以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3)BC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
知识点精析
考点概览
典例精析
跟踪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