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7-29 21: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教学案例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目标
(见本章教学建议第2节)
◆教学思想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是一堂比较典型的探究课。整节课尽量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来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在富有“冲击力”的情境激发之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猜想,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饶有趣味地探究光反射的奥妙,发现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
(见本章教学建议第2节)
◆教学器材
演示用(1套):平面镜(约30cm×40cm),铁架台,万向夹,白纸(约40cm×60cm)。
学生分组实验用(每组1套):激光笔;泡沫塑料块(约30cm×30cm×10cm),织毛衣用的长竹针3根,双面胶纸带;平面镜,竹针(较坚硬),棉线,铁架台,木板(约20cm×20cm),量角器。
◆教学过程
1.找反射光点——提出问题教师将一面大小约为30cm×40cm的平面镜(用铁架台固定),倾斜放置在讲桌上,让各组学生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天花板上立时出现了许多晃动的光点,恰似繁星点点。师:你手中的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怎样到达天花板的呢?谁能描述一下这个过程?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入射光、反射面、反射光;并点明什么叫光的反射。师:刚才天花板上出现了许多光点,你知道哪个是你照的吗?生:不知道。师:怎样才能知道?生:大家一个一个地照!分别请最左、最右、最前、最后排和中间的同学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大家一起寻找反射光点……师:这几次光点的位置一样吗?……目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法?能提出哪些问题?(稍停)学生经过片刻思考,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反射光点的位置不一样?是不是与照射的角度有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角度有什么关系?2.借助模型——提出猜想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猜一猜,可以用你桌面上的模型表示出你的猜想。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模型,如图25所示,泡沫塑料的上表面表示反射面,两根竹针(用双面胶粘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事先把表示入射光线的竹针插在泡沫塑料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图25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想象,猜测反射光线的位置。学生分组活动后全班交流,分别展示自己的模型。学生的猜想是开放的,学生展示的模型,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泡沫板的上表面垂直;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泡沫板的上表面不垂直;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相等。教师让学生对这些模型仔细观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由于没有法线,学生一时难以用语言描述。这时教师在模型上插一条“辅助线”(竹针)——法线,再借助一块小木板演示,使学生看到:“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有的在同一平面内,有的不在同一平面内;有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相等,有的不相等。此时学生豁然开窍,教师趁势引入“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学生结合模型很容易说清楚自己的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简要归纳:同学们的猜想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三线”的位置关系和“两角”的大小关系。3.用棉线寻找反射光——发现规律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设计实验,不限定实验器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巡视时,对于设计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点拔,例如:要探究光的反射遵循的规律,首先要有研究对象,即一个可供研究的反射光路,那么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光路,需要哪些器材?怎样把看不见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显示出来?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对于实验设计比较成功的小组,让他们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创意设计,并给予赞扬。学生经历了设计实验的过程后,让他们观察自己桌面上的器材(如图26所示,制作方法见右框说明)。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该器材的用法,教师简单演示操作要领,并提醒学生:在实验时要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角度进行实验,为了方便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最好设计一个表格。学生分组实验。两名同学密切合作,进行实验。例如:一名学生用激光笔沿着一根棉线照射——这根棉线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入射光线,另一名学生牵着另一根棉线,饶有兴趣地在空间寻找反射光线。当另一根棉线显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时,学生喜形于色,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并用小木板判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数据记入表格。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角度,再做几次。全班集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关于“三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简介实验过程,说出实验结论;关于“两角”的关系,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投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结合数据分析总结。最后征询其他各组的意见:你们的发现是否都与该结论相同?有没有补充或纠正?有没有新的发现或问题?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并用大屏幕逐条投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稍停片刻)师(拿起学生猜想时用的模型):现在你能正确地确定出“反射光线”的位置吗?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利用量角器,在模型上插上“反射光线”。让一名学生到前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确定出“反射光线”位置的。师(拿起学生插好的模型赞叹):光的反射对称、和谐、简单——美不美?!4.互看游戏——认识光路可逆师:本节课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首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猜想、实验和分析,得出了光的反射定律,真不简单!现在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请拿起你桌面上的小镜子,当你从镜子中看到同桌眼睛的时候,问一问对方是否也同时看到了你的眼睛?学生做游戏。交流实验结果。(只要甲能从镜中看到乙的眼睛,则乙一定能从镜中看到甲的眼睛)师:各组都是这样吗?看来同学们的这一发现具有规律性。你能根据反射规律通过作图,解释这一现象吗?图27学生根据实验游戏和画图分析,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认识到:反射光路是可逆的。5.阅读自学——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师:以上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用平面镜作反射面,若换用其他物体,效果怎么样?教师把本节课引入时所用的平面镜放回到讲桌上,在镜面上搭一张白纸,让各组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白纸。学生下意识地看天花板,但没有发现反射光点。师:有什么疑问?生:光照到白纸上反射吗?学生立即分成了“两派”,激烈争辩。一派认为:光照到白纸上不发生反射;另一派认为:既然在座的每个人都看到了白纸上的红点,说明有反射光线进入每个人的眼睛。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置可否。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教材),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学教材后,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大屏幕播放录像资料: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实际中应用的许多生活场景(配有画外音);关于光污染的场景及评述。学生列举光的反射在实际中应用的例子;并就城市玻璃幕墙的光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6.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这节课印象最深的知识、方法或体验。生:……作业:①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0°角,小明要把太阳光水平反射到室内。请画出光路图,并求出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②调查你们班教室里的黑板上有没有“反光”现象,学生在哪些位置因“反光”影响而看不清黑板上的文字?与同学讨论解决办法。 好玩!在轻松、愉快、充满欢笑的气氛中,学生进入物理情境。满天花板上找光点——全场师生都调动起来了,只听学生在喊“在那儿!在那儿!”每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情境之中。光线是看不见的,加之学生缺乏立体几何的知识,所以关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空间关系,学生不好想象,或者学生虽然在脑海中有自己的想象,但往往不知如何描述。这有了这个模型,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又便于学生描述。让学生猜想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同时便于下一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至于学生的猜想是否违背光的反射定律,没有关系。“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是为了描述现象的需要而引入的,恰似“及时雨”,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而不是硬性给出几个名词,让学生强记。在图26中,1是平面镜,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表示法线,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3是激光笔,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把棉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这套实验装置的好处是:反射光线的位置是学生用细线“找到”的,而不是直接在光屏上“看到”的,学生真正经历了在空间寻找反射光线位置的探究过程,对“三线共面”这一难点,体验非常深刻,认识比较透彻。让学生感悟物理学中的美。注重教学节奏,有张有驰,劳逸结合,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学习方式多样化。科学探究固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交流争论、自主阅读、做物理游戏等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渗透STS思想。
山东济宁学院附中 何元秋
猜想

2
3
5 4
1
图26


∠1=∠2
1 2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