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史。
上学期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春望》,我们被杜甫的爱国情怀给深深感动。大家还记得吗?背诵一遍。导入新知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传颂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新知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自号),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通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又为区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导入新知 杜甫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导入新知作者简介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导入新知作品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一块偏僻荒地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茅屋故居导入新知文题解析 为:被。破:破坏。
歌:诗歌题名。 “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新知讲解文题解析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知讲解课文朗读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飘 转zhuǎn俄 顷广 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 乱见 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新知讲解读准字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知讲解节奏划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秋高:秋深。怒号(háo):怒吼,大声吼叫。号:号叫。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新知讲解释词译句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里。新知讲解释词译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入竹去:进入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新知讲解释词译句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新知讲解释词译句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渐渐黑了下来。新知讲解释词译句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新知讲解释词译句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雨脚:雨点。新知讲解释词译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新知讲解释词译句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新知讲解释词译句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新知讲解释词译句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欢颜:喜笑颜开。新知讲解释词译句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释词译句新知讲解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庐:茅房。亦:一作“意”。足:值得。新知讲解释词译句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新知讲解释词译句深入情节 领会情境
试拟写各段小标题,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教材解析新知讲解天下寒士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风
雨白天
黑夜屋外
屋内事
人自己 理想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理清思路广厦千万间教材解析新知讲解第一节: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凶猛无情。秋风破屋(秋风卷茅)教材解析新知讲解诗歌赏析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更好。既形象又有力度,突出了风之大之猛。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表现了茅草飞扬的状态,给人以动态感。语段小结:新知讲解诗歌赏析第二节: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群童抱茅(群童抢茅)2、这让我们想到了《春望》中的哪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教材解析新知讲解诗歌赏析2、群童本身也是苦孩子,他们为什么要抱茅入竹去?淘气调皮,抱去做游戏。
家里紧缺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教材解析新知讲解诗歌赏析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的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语段小结:新知讲解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第三节: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漏雨(夜雨湿屋)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秋宵屋漏)屋破雨漏语段小结:新知讲解诗歌赏析第四节:1、漫漫雨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雨夜夙愿(广厦庇寒)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语段小结:新知讲解诗歌赏析秋风破屋群童抢茅夜雨湿屋心情苦痛无可奈何忧思不绝惨 悲 哀风
雨白天
黑夜屋外
屋内事
人自己推己及人天下寒士愿广厦庇寒现实水到渠成 理想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文章结构新知讲解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小结
(1)层次清晰,立意高远。
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2)语言朴实,精当生动。
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
(3)描写、叙述、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教材解析新知讲解艺术特色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 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归纳总结课堂小结你能说出杜甫其它有关爱国的诗句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征夫》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拓展延伸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其它有关爱国的诗句拓展延伸杜甫诗推荐阅读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 车 行
[唐]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拓展延伸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拓展延伸“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同志参观杜甫草堂时的题词;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拓展延伸“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
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拓展延伸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中,总能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他的爱国情怀,是继楚大夫屈原以来的一个新高度。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我们学习他的作品,更应学习他的爱国情怀!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好处多多的!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