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2、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笑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4、恶乎成名
5、义与之比1、子曰:“ , ,乐亦在其中矣。 , 。”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3、君子之于天下也, , , 。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学”的基本内涵先秦儒家之教与学,
都侧重于道德完善
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选文1【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评析 天才是存在的,不容怀疑,但是天才如果没有勤奋努力的支持,其成就是有限的。凡事在于学而知之,功业、德行的成就在于日积月累的学习,在于不断进取。贫穷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境界,是起点,贫困可以励志成就人生。选文2【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评析】 成为大师的孔子,对于人的天资进行了客观的划分,也就是我们课文中做说的: 接着孔子很清晰的认识了自己,虽然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卓著,但是他认为他不是天才,而是好学。这是孔子的第二个学习态度。所以他说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特点之一。 选文3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 孔子说:“只有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也必须会有像我孔丘这样忠厚诚信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一样喜欢学习啊。”评析 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相当的自信,还说,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这两个字的评价,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选文4【原文4】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译文】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
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
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
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
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
弊病是狂妄。”【评析】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这样表达的:
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学习起到了一个方向性的作用。选文5【原文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一味的谦恭而不拿礼来约束,就会
很辛苦,一味的慎重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
首畏尾,一味的勇侠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犯
犯上作乱,一味的直率而不拿礼来节制就
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人厚待父母亲
族,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在上
位的人不遗弃旧交,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
厚道。 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评析.【原文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尊重有才能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虽然说没有学,我也一定说他学了
【评析】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 选文7【原文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好学了。”评析 孔子认为颜回好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就是淡化物质追求,主动丰富精神,前面我们说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颜回是满足这个标准的。选文8【原文8】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一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另一个人身上,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不幸短命早死了。现在就没有好学的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评析??? 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孔子有学习的兴趣,他也认为有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 选文9【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
修养道德),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卖弄。【评析】古人质朴厚笃,少名利之心。当今之世,
皆为名利而奔波。古人之学,在于养德,今人之
学,在于装潢。目的不同,动机相异,结果甚殊。
不论其学习的初衷如何,学习是首要的,尤其重
要的是在提高自己学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
己的道德修养。
【选文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析】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
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弟子一般两种意
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
一种意义.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
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
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
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
【译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重长辈,
谨慎而诚实,广泛的关心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几点以后还有力量,就用来学习礼乐制度
和文化知识。选文11【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译文】 陈亢问伯鱼说:“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
伯鱼答道:“没有啊,曾经有一次,(夫子)一个人在庭院站着,我快步走过,夫子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后来有一天,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庭院。夫子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处世,立足社会。’我退回便学《礼》。就听说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情,知道了三件事情;听说了学习《诗》的意义,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评析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孔子也不例外,教育孔鲤,用思深远。教导其子,无异于门人。故曰“天地至公,圣人无私”。君子不私其子,必至公正于天下。
历来官僚腐败者,总是借权仗势,其家属子弟,尽皆通达。其所传家者,非《诗》非《礼》,而是借势敛财。如此家教,岂能为之深远?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通“___”,_____
②好知不好学 通“___”,______
③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通“__”,______
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你智聪明无没有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2)一词多义①就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___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___________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_______ ②亡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故数言欲亡: ____________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__________ 动词,靠近、接近动词,担任动词,成就副词,通“无”,没有动词,逃跑动词,灭亡(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古义:_________
今义:学生。学习的人。年轻人。③其蔽也贼
古义: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
④其蔽也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缠在一起。
⑤则民不偷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盗窃。害。急切,不容忍而伤人。浇薄,不厚道。(4)虚词归纳为民斯为下矣:____________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
为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___
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
古之学者为己:____________
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成为动词,治理动词,认为判断词,是介词,被动词,为了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2.词类活用
(1)贤贤易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父母,能竭其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崇尚;后“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竭尽,用尽形容词作动词,匡正数词作动词,重复,再次出现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这里指不偏爱3.特殊句式
(1)生而知之者,上也。_______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_______
(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_______
(4)君子笃于亲。_______________
(5)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
(6)陈亢问于伯鱼曰。_______________
(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_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它的人。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喜欢学习啊。(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犯上作乱;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也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而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