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重点字词复习
1、是知津矣 2、孔子下,欲与之言
3、人不堪其忧
4、博我以文
5、所谓立之斯立
6、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7、子路不说
8、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不吾知也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可使足民
4、为国以礼
5、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默写: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 。”
2、子曰:“ ,是谓过矣!”
3、子曰:“ ,非道弘人。”
4、子曰:“ ,则远怨矣!”
1、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不仁者远矣
默写:
1、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 。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
其何以行之哉?
3、子在川上曰“。 , 。”
2017感动中国人物 杨科璋
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颁奖词: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基本意思: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核心:爱人实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探讨: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品评一下孔子所说的“仁”到底体现了儒家哪些人格思想?段落大意
1-4 从各个角度阐述“仁”的内涵
5-7 阐述实行仁的方法和态度
8-9 从“仁者”和“不仁者”两个方面对比阐述了仁的意义和价值疏通文意,
理解语句意思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 《弟子规》
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菜克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
这就是宽恕。 ──马克吐温 4、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甚于水。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
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阅读1、2、3、4语段后,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这个人的爱心基本上就形成了。反过来,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我们就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仁爱之本,没有人相信他再会去爱别人。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很多例子的。譬如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齐桓公就曾经问过管仲,易牙、开方、竖刀这三个人谁可以当未来的宰相?管仲说,为了讨好君主,易牙杀了自己的孩子,开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竖刀挥刀自宫,这都不是正常的人做得出来的事情,所以他们三个人都不合适。齐桓公不听,后来果然死于这三人之手。
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人对其家人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别人态度的,要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我们就不相信他这个人会对别人好,更不可能相信他会有好的个人品质。 若“仁”仅仅局限在由“孝弟”所规定的家庭、亲族范围之内,其意义必然极其有限,所以,以“孝弟”为“本”的“仁”终而被推至于“爱人”的阔大境界。可以看到,此处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爱人”正是“泛爱众”(《论语·学而》)之意。只有从“亲亲”推论至“爱人”方才完成了对于“仁”的建构,从而具备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第二课时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在一次游玩时,看见一条长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便回答说:“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刚才我看了两头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
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
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他母亲说:“我听说对别人有恩德而又不为人所知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爱的人了. 疏通文意,
理解语句意思
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吧?”
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啊。”
?5、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安:以……为安, 利:以……为利)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是穷困、困窘的意思。孔子说:“不仁者不能长期处在困窘潦倒之中,也不能长期处在富贵安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不能长期忍受困窘潦倒之苦,“久困则为非”(《论语注疏》),因而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君子可以固穷,但“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二),小人处在困境中则什么都会去做了。同样,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在长期的富贵安乐中,会骄淫佚乐,丧失本心。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是仁者,根本是做不到的。【评析】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法的规定。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仁的标准 仁的核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怎样实施仁?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天下归仁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施仁后会如何?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我们身边的“仁”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我们身边的不“仁”之事乱扔垃圾,半夜唱卡拉OK,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倾销垃圾产品,倾倒核废料,恐怖活动,颠覆他人政府,入侵,占领……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
——“微尘”〖主要事迹〗“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小结全文:?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