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荷塘月色》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4 21: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9 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塑像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诗人、现代散文作家和学者。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作品。

乘(chéng)凉 煤屑(xiè)
踱(duó)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颤(chàn)动 霎(shà)时
媛(yuán)女 纤(xiān)
敛(liǎn)裾(jū) 沾裳(shāng)
嬉(xī)游
字 词 正 音游踪线索和感情线索家小路荷塘 江 南
采莲景不 宁 静得静求静出静淡淡的喜淡淡的愁淡淡的愁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2.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3.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 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愁喜忧感情变化的缘由是什么? 不 宁 静得 静(淡淡的愁)(淡淡的喜)出 静淡淡的愁Why ?W
H
Y
?荷塘月色江南
采莲(实景)联想请同学们一起来陪同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吧!齐读第四段,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采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渺茫的歌声凝碧的波痕观察顺序:由近及远,自上而下比喻巧妙
动静结合
流水:脉脉月下荷塘本 体喻 体原 句相 似 点荷 叶荷 花荷 香舞女的裙一粒粒
的明珠碧天里
的星星渺茫的
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提示:从感觉入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想一想下面这句话是哪两种感觉进行了转换?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         方法都要
抓住事物的特征   月光如水黑影斑驳正面写月侧面烘托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杨柳如画光影似曲塘上月色比喻句中动词使用的精准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3. 妒忌是心的毒蛇,吞噬了多少的善良的灵魂?
4. 感悟是心的钥匙,开启了多少成功的大门?
远山
路灯 蝉声和蛙声树荷 塘 四 周不知名的树杨柳联想采莲赋无福消受西洲曲惦念江南忧虑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采莲咯!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无福消受”即表明朱自清的一种失落,暗示了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到底”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依恋,对现实的不满,进而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 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解读写作时间里所含的信息请看文末写作时间: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 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这种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中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航船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 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
课文背景作者为什么不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