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7张PPT。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亚洲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以中国为例,列举事件①积极方面:②消极方面:日本作为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亚洲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举例:戊戌变法日本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举例:甲午战争1专题九 戊戌变法1一 酝酿中的变革二 百日维新变法的背景、兴起;变法的高潮、失败及影响;1大势所趋历史根源新思想的演进士人干政百日新政戊戌政变戊戌余音酝酿兴起发展高潮失败影响戊戌变法含义:狭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广义:十九世纪下半叶,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一场旨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它经历了从兴起(宣传维新)、发展(公车上书)到走向高潮(百日维新)共三个阶段的历程。一
酝酿中的变革1一、大势所趋:思考: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哪两大变局?
2、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德国统一与宪法1871年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世界之潮流:
变革旧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之困窘:封建专制
民族危机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1.世界潮流:
(1)经济: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
(2)政治: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①英国议会改革使更多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
②19世纪中期开始,英美等国建立文官制度。一、大势所趋: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国内形势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中日马关条约》危在旦夕国内
2、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1(1)《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进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采 访 甲 午 战 争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1《马关条约》的签定与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直接割地 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民族危机加深控制中国经济,进而控制政治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地化加深中国岌岌可危,变法呼之欲出……思考:这两幅图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什么问题?有感一首
(写于1896年)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想一想: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政治:
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
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
国人觉醒,救亡图存运动进入高潮,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洋务运动兴起,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间兴起了抵制洋商洋厂,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浪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表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政治(阶级)基础经济基础 联系必修Ⅱ知识点,并结合P121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2)原因
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②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③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洋务运动兴起,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间兴起了抵制洋商洋厂,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浪潮。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表现 二、新思想的演进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提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学习西方的技术(林、魏、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冯、王、郑、康、梁)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高考链接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说新思想陈独秀 黄 兴梁启超李鸿章魏 源曾国藩林则徐李大钊郑观应孙中山王 韬康有为地主阶级抵抗派( ) 地主阶级洋务派( )
早期维新派 ( ) 资产阶级维新派(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资产阶级激进派( )对号入座5、74、69、113、122、101、8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我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向西方学习二、新思想的演进
1.近代开眼看世界
(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2.洋务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口号:“自强”、“求富”
(3)主张:“中体西用”
(4)评价
①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危机。
②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
③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洋务运动与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并不能使中国富强!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中国人学习西方进入了制度层次王韬郑观应
3.早期的维新思想
(1)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2)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评价
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②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梁、谭、严14.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之伪经,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孔子改制考》
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著书立说;1 思考: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托古改制)1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材料三、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
立行宪法……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探究活动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1)“托古改制”的含义是什么?
(2)当时康有为为什么要“托古改制”?
(3)“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①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②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③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3)“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①一方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思考: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再思考:他的思想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托古改制)1梁启超1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思考: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再思考:他的思想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倡导民权思想。1————《少年中国说》4.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
(2)梁启超
①著作:《变法通议》。
②主张: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民权论”的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③作用: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
①途径:创办《国闻报》,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
严复1 (3)严复
①途径:创办《国闻报》,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
②主张:介绍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③特点: 思考: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借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来宣传维新变法。 1 思考: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借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来宣传维新变法。 再思考:他的思想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1 (3)严复
①途径:创办《国闻报》,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
②主张:介绍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③特点: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
④评价:“中国西学第一人”。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
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被誉为“岭南奇才”
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人物介绍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时务报》主笔
《变法通议》
创办《国闻报》
翻译《天演论》《原富》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5.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
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的首次思想交锋。
(3)作用: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三个“要不要”巩固:下列关于早期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
B.主张推翻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D.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B1国际大势: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
①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④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历史根源 “大势所趋”“新思想的演进”两个框题三、士人干政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
(1)公车上书:康有为起草请愿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联络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课本P123[学习思考]“公车上书”意义是什么?
答: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创办学会、报纸、学堂;创办报纸:《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1创办学会、报纸、学堂;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成立学堂: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1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国闻报强学会中外纪闻保国会时务学堂时务报强学会强学报万木草堂启发明智
组织力量
制造舆论二
百日维新1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持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1日——9月21日)。
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延伸: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光绪帝变法的目的?
提示: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光绪帝推行变法,就是要通过变法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学习思考](教材P126)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提示: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3.内容
(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方面
①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
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派人赴日本留学。思考:新政未涉及维新派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设议院、实君主立宪。
对封建势力妥协、以减少变法阻力。
根源是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4.猛进政策
(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二、戊戌政变
1.原因: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
(1)免去翁同龢的职务。
(2)控制用人大权。
(3)提拔亲信荣禄。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
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3.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囚禁光绪帝。
(2)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
(4)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变法失败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谭嗣同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康广仁 杨深秀三、戊戌余音
1.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2.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3.积极影响
(1)广泛传播了维新思想,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
(2)“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材料一 四道上谕:
1898年6月11日上谕:《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5日上谕:
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
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
请思考:翁同龢、荣禄分别是什么人?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后三道上谕,说明什么?请思考:和慈禧的善于玩弄权术相比,康有为的回答说明以他为代表的维新派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二
荣禄问康有为:“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遽变乎?”
康有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材料四
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这两则材料说明维新派还存在什么问题?改革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变法措施急于求成。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1.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
2、中国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成败原因分析。
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课堂延伸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如何全面认识百日新政的特点?
提示:
(1)领域: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实施: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1.如何理解“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提示: 从变法内容看,光绪帝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打击旧学,提倡新学,但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因此说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