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历史意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入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分别创造了哪些辉煌的业绩? 看视频,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谁派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看视频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读材料,具体分析下西洋的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请结合课本和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明朝的国威。(3)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二)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到达地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思考: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意义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小组讨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客观原因:高超的造船水平,先进的航海技术,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主观原因:郑和的个人能力,其他船员的通力合作等。相关史事郑和简介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小名三保,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二、戚继光抗倭听戚继光抗倭主题曲,引入戚继光抗倭1.倭寇指什么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奸商相互勾结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抗倭经过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2)组建“戚家军”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 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被人们誉为“戚家军”。(3)九战九捷: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思考: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4.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5.得到沿海一带广大爱国军民的支持。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通过这些诗句,说说你对戚继光的评价。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高尚品德?学习他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学习他勇于拼搏,顽强的斗争精神。评价戚继光抗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问 题 思 考: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戚家军抗击倭寇, 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一队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盘踞澳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殖民者诱逼清政府于1887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澳门置于葡萄牙的“永居、管理”之下。 读材料,思考问题学生根据课本,分析总结概括 小组讨论学生勾画相关内容思考总结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关内容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思考 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制度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板书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戚继光抗倭 冲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
1、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其中“永乐皇帝”指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2、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比较下列同学们收集的三幅图片,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
3、 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C.造船和指南针技术高超 D.火药的广泛应用
4、“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我”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文天祥
5、 下图中的“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6、下列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活动中,没有使用指南针的应是( )
A.郑和下西洋 B.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C.鉴真东渡 D.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7、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的海军在1100 1450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这里所说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应指( )
A.宋朝的船队
B.郑和的船队
C.郑成功的船队
D.鉴真东渡日本的船队
8、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9、下列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10、下列诗句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11.“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卫青北击匈奴
12、 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4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葡萄牙 D.荷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5年,郑和开始了伟大的远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摘编自《明朝那些事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那里(南洋)。明朝后期,在南洋的华侨超过了10万人。他们大多来自我国东南沿海……他们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在那里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华侨与当地人民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创举是如何促进南洋的开发的。
材料三 为纪念郑和,弘扬郑和精神,1987年,中国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被命名为“郑和舰”。
(3)我们纪念郑和,也是为了弘扬郑和精神。谈谈你对郑和精神的理解。
14、材料一:……期间,将中国的7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出口品类多为基本生活用品,而进口类多为奢侈品,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的载货物“堆积如山”谓之“宝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归纳这一航海事件的特点。
(3)据材料,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C C B B C B A C B C C
材料分析题
13、(1)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以大国、强国自居;平等交流;友好往来等。
(2)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达南洋,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
(3)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敬业爱国等。
(1)郑和下西洋
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历史部编版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入新知
导入新知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分别创造了哪些辉煌的业绩?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新知讲解
一、郑和下西洋
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谁派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
看视频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阅读下面材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请结合课本和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明朝的国威。
(3)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时间:
次数:
到达地区:
1405—1433年
七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货物
到达范围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少也有60余艘。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意义
思考
地位: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小组讨论
根本原因: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客观原因:高超的造船水平,先进的航海技术,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主观原因:郑和的个人能力,其他船员的通力合作等。
相关史事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小名三保,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什么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奸商相互勾结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戚继光抗倭
抗倭经过:
(1)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2)组建“戚家军”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
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措施:
结果:
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3)九战九捷: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 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5.得到沿海一带广大爱国军民的支持。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通过这些诗句,说说你对戚继光的评价。
(1)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高尚品德?
学习他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学习他勇于拼搏,顽强的斗争精神。
评价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问 题 思 考: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戚家军抗击倭寇,
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一队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盘踞澳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殖民者诱逼清政府于1887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澳门置于葡萄牙的“永居、管理”之下。
巩固提升
2、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
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C
3、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A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B
4、“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
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
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精神
D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材料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
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
(2)依据所学,请你说说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最远到达哪里?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戚继光抗倭
冲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