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5 探究滑轮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
②会组装简单实验装置。
③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升旗”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③通过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定、动滑轮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 难点: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注重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因而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其关注、参与、倾听和分享他人成果的合作学习。
五、教学媒体
1. 课件
2. 实验器材:滑轮、铁夹台、细线、钩码、刻度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升旗引入滑轮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使用过滑轮?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赏、有目的的思考、回答
从而引入本课,板书课题:探究滑轮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1.从具体的事例中引出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
2.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在使用过程
中有些什么特点?然后演示动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动
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的概
念。教师板书:滑轮的轴心位置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滑轮的轴心位置随提升的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滑轮提升钩码时的拉力,抽学生
到讲台前读出拉力的大小,改变拉力的方向让学生读出拉力
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定滑轮的的好处。教师板书上: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的方向。
4.同样方法师生共同探究使用动滑轮的作用。教师板书: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5.讲授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
板画课本P86图8—41和图8—42、图8—43,引导学生找
出定滑轮、动滑轮上的支点、力臂,分析动力臂与阻力臂之
间的关系,理解定滑轮不能省力的原因和动滑轮能省力的原
因。教师板书: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
一个动力臂等于二个阻力臂长度的杠杆。在不计滑轮自重和
摩擦力时,使用动滑轮所用的拉力F=G/2。
6.演示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钩
码,简单介绍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
教师组装的滑轮组中的绳子固定端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作
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股数,抽学生测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分析拉力与所提重力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使用滑轮组的特
点,教师板书: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
向。
7.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滑轮组都能改变用力方向呢?
布置学生思考:能不能将绕线变更一下,设计出另一种绕法
的一定一动滑轮组呢?请画出设计图。教师检查指导。
8.教师板画示意图,带领学生分析与前面的绕法的区别,
抽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提升钩码所用的拉力,并进行比较,
总结:将绳子的固定端固定在动滑轮上,作用在动滑轮上的
绳子的股数由原来的2股增加到3股,如果不计滑轮的自重
和摩擦力的话,那么,拉力F=G/3,所以作用在动滑轮上的
绳子股数越多越省力。
9.布置学生阅读P87“信息浏览”,了解滑轮的历史和实际
应用。
10.简单介绍轮轴的知识及其应用。
三、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
四、布置作业:P88第1、2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