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望海潮》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6 07: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望 海 潮宋 柳永学习目标: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
2、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1、这首词的写景特点。
2、名句欣赏。
学习难点
掌握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记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走进作者1、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2、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3、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点染、情景交融的手法
4、创制长调的体制,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⒀,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奉旨填词柳三变写作背景:客观的:宋初历经战乱,经济凋敝,城市人口都不多。但杭州占有地利优势,城市经济繁荣,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堪与北宋都城汴京 媲美。
主观的: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
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
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
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听朗读,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惊叹
赞美
艳羡“点染”艺术鉴赏“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合作探究2: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 ?天净沙?秋思 ? ?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染 点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染 点合作探究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若把“卷”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的波滚浪潮、排山倒海的雄伟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沉重,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拓展探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表现手法1、点染
2、白描
3、铺叙杭州西湖十景图片欣赏我眼中的西湖杭州西湖传统景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花港观鱼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双峰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