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8张PPT。文化知识积累(1)结草典故出自《左传》
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践阼 jiàn zuò1、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2、指即位,登基诸生
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后汉书·桓荣传》“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博士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山陵题中C项,“喻奸臣们的庇护靠山”解说错误,后来可以用来比喻皇帝或皇后。
本指山岳,后来可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秦 名天子冢曰山, 汉 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山陵崩,词语,比喻帝王的死亡《周易》《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yáo]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雅乐雅,正也。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
俗乐,指世俗的音乐,与雅乐相对。古时指各种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散乐(百戏)的泛称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
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梓宫zǐ gōng 是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
如:《晋书·帝纪第一》“及魏武(曹操)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其出自《汉书·霍光传》说:“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十五箧,璧珠玑玉衣 、梓宫 、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皆如乘舆制度。”
可知在西汉时帝后所用棺材就称梓宫。
服除“服除”指守丧期满。也称除服、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也称“丁艰”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如 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晋书·袁悦之传》?
夺情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
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称夺情;
或守制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亦称夺情起复。夺情少见,但常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丁忧制度不应用在战场上面,古人称之“墨绖从戎” [mò dié cóng róng]?,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解释】墨:黑色;绖:古时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从戎:从军。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百善孝为先 金革之事不避 舍孝尽忠’
著名历史事例历史上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
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握权力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
但是明代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结果小皇帝生气了,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残疾。这件事的结果是复杂的。
对于张居正,夺情一事让他愈发自我膨胀,开始了从贤相到权臣的转变;
对于万历,长大以后觉得自己被张老师骗了,拿夺情做文章,将死去的张居正抄家夺爵、子孙流放;
而对于大明朝来说,由于万历记恨张居正,导致初见成效的张氏改革人亡政息。
史家尝言“明实亡于万历”,追根溯源,张居正在权力与孝道之间的迷惘,竟成了引发明末大风暴的那对蝴蝶翅膀。
恩荫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广义恩荫,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
狭义的“恩荫”特指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宋时被简称为“恩荫”。宋代“恩荫”: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
清代“恩荫”: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称恩荫。此外,与宋代一样,因遇庆典而给予入监待遇的,亦属恩荫。
秘书省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
从东汉后期设立秘书监起,到南北朝升为秘书省,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撤销,其历史长达1200余年之久。
秦始皇焚书后,天下藏书几为一尽。再加上手抄方式和简帛载体的限制,对于普通人来说,图书是至为珍贵的物品。西汉以来,朝廷曾多次下诏求书,藏于宫内秘府,等闲人难得一见,“秘书”一词即由此而来。唐宋以后,印刷出版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官府和私人设立的书院、藏书楼等,即使在中央,藏书机构也不仅限于秘书一府了。在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秘书省的重要性逐渐削弱,最终被其他机构取代。主簿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布衣“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
“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兵部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
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项,司法归刑部掌管。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务;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xì]?牲牢事务。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组部。刑部刑部是中国古代隋以后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刑罚,但其在每个不同的朝代中职责范围相差甚大
基本来说,隋唐时的刑部其职权范围最小,基本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严格来说在古代七品以下不属于“官”,而属于“吏”)有行刑权,但一般没有处罚权,处罚权基本属于大理寺,而且对中高级的官员也基本归属于三省中的“门下省”监管。 宋以后门下省基本无权,故对官员的管辖处罚也基本归属于大理寺,刑部只是执行机构而已。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
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廪[lǐn]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
廪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
廪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
饩[xì] ,就是赠送别人吃的上古五刑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在西汉汉文帝前,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
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
一般将前者称为奴隶制五刑,后者称为封建制五刑。五刑是对中国古代刑罚的部分概括,并不代表全部刑罚制度。奴隶制五刑中除大辟为死刑,其余四种皆为肉刑,并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是不可复原的。
墨,又称黥,在受刑者面上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
劓?[yì ] ,割去受刑者的鼻子。
刖[yuè] ,夏称膑,周称刖,秦称斩趾。斩掉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有另一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
宫,又称淫刑、腐刑、蚕室刑。
大辟,即死刑,分为戮、烹、车裂、枭首、弃市、绞、凌迟等。
封建制五刑
笞,用小荆条拧成的刑具抽打受刑者臀部,清朝时刑具改为竹板。分五等: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杖,用粗荆条拧成的刑具抽搭受刑者的背、臀和腿。也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
徒,强制犯人劳役。分五等: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
流,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
死,隋唐之后,死刑一般为两种:绞和斩。宋后加凌迟。明清加枭首。
大辟[dà pì]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语出《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锾。”"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清·?方苞《狱中杂记》字A项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 女子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
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长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孙坚的其中四子了: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孙翊[yì]排行老三,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孟)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礼记》曰:“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意义相延的:即表字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白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xī],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女性的字女性自然也有表字
《礼记·内则》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ī] ,二十而嫁。”
东汉末年大儒郑玄有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成语待字闺中: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女子的成年礼比男子要早好几岁,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笄礼”,
“笄(jī)”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这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
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当然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而非取一个“字”。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个婴儿。
古代纪年法(6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甚至一个年号还使用不到一年就又改元。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政变,天灾人祸有关系,统治者通过改元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统治的愿景。
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如果知道干支,就可以推算出生肖。如:想知道2005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从今年的干支是庚寅,就可以推算出2005年的干支是乙酉,那这小孩是属鸡。星岁纪年1、岁星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2、太岁纪年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这种纪年方法在《吕览》、《楚辞》中可看到。
释褐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汉)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
《周书·李基传》:“大统十年,(?李基)释褐员外散骑常侍。
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科举制开始于隋大业年间,唐代进士及第后并不能立即做官,还需再试于吏部,到宋代才改为进士一登第即释褐授官,故宋较唐对士人待遇更优。其原因是宋太祖有鉴于前朝历代军人操握政权颠覆朝廷的的教训,立下家训:永远用文臣压住武臣。迁迁:改官,指变动官职。
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
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
“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
“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日昃 zè太阳偏西,下午二时左右。
晋·葛洪《抱朴子·诘鲍》:“王者临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寝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
古代时辰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中医养生时辰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十二时辰制【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古代的更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古代计时装置日晷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治所古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
省治:旧时中国行省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驻地,即现在的“省会”;
府治:旧时中国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驻地,等同于现在较大的地级市政府驻地。
州治:旧时中国地方行政区域——“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驻地,等同于现在一般的地级市政府驻地,也等同于少数民族自治州政府驻地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汉书·赵充国传》
立生祠古代信仰民俗。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官员。
西汉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为其立社,号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为立生祠之始。
东汉时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吏民生为立祠;王堂为巴郡太守,韦义为广都长吏,民皆为立生庙。
但其下级官员也能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立祠。所以其对象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恩贡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
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贡士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
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高两级。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岁贡岁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优贡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
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员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
只有进入学院,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
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wéi]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探花授编修
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lù]二人而已。山左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
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
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左侧为山东省。故也将山东称为山左。类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则长江下游为江左。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
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现今发现的衣冠冢还有很重要的一类,就是生基,生基并非人死后所建,而是在生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消灾祈福,而埋葬的生人衣发等,生基文化在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D项,“淳熙丙申”除年号纪年还有干支纪年。
常棣《小雅·常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有人陷入急难之中。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实录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在南北朝时期已有。
中国封建时代记载皇帝在位期间重要史实的资料性编年体史册名称。一般以所记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
如唐《顺宗实录》或明《成祖文皇帝实录》。也有以某一王朝命名的合刊本,如《明实录》、《清实录》等。
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
《金史·百官志一》:“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 。
男爵男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一个等级。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男爵。唐朝设县男爵,宋朝有男爵。明朝不设男爵。
皇后?皇后,皇帝的正妻。
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
椒房: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等同于现代语中所说的“老婆”。题中C项,“嫡长子作为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错,
“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才会获得太子的身份,所以“嫡长子”未必就会成为太子。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古人对身故的描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佛道徒之死,如“涅槃”、“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失怙:是自言父亲之死。?(怙是依靠的意思,失怙就是失去了依靠)?
失持:是自言母亲之死。?(侍是依靠,失侍,失去了依赖。《诗经》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
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东首,死去)?
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死亡。?(古女子将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薨[hōng]?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或者封王的贵族行在行在,亦称“行在所”
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匹夫
布衣
元元
奴隶,通常指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通常是奴隶主)任意驱使的,为他们做事的人。“奴”和“隶”这两种奴隶名称在先秦时代都已存在,“奴隶”一词却是在汉代之后的著作里才出现的。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京师指首都。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后世因以泛称国都。总督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乞休乞休,自请辞官退休。
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等。
下车伊始意指官吏刚到任所、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表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
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查验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表:臣子写给君主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表往往带有抒彩。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
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
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狭义地讲指的是今河南省开封市。这是林升的《题临安邸》,
全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时代背景:当时为南宋时期,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皆沦落外族,南宋统治者屈居江南,将首都由汴州(开封)迁到杭州,却终日不思进取,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毫无收复河山的壮志。作者此诗前文极力描写杭州的风景优美和安逸生活,末尾一句笔锋一转,讽刺当朝者的不思进取。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唐?韩愈《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今年虽旱,去岁大丰,商贾之家,必有储蓄。”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凶本义指不吉利,本文中指庄稼收成不好,闹饥荒,歉收。
闹饥荒的,歉收的
三谷不收谓之凶。——《墨子·七患》
大札大凶。——《周礼·大司乐》
凶荒杀礼。——《周礼·掌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梁惠王上》
凶年免于死。流民“流民”是我国封建统治时期的一个历史现象。
受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影响,农民对抗自然灾害以及兵灾的能力差,所以往往发生灾祸时,地方政府救灾不利,所以农民迫于生存,只能背井离乡,逃往他地。太子太保太子太保,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清朝时太子太保等是从一品官,但是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从一品就是封建社会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正品和从品是不同职位的,简单的说,同品阶中,正品比从品官阶稍大。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比如刘墉),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太师1、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2、古代乐官之长。
3、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衔;
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衔;
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衔
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关中A项关内,占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京兆西安的古称,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如《水经注》中有“京兆上洛”;《隋书·地理志》记:“京兆蓝田县有关官。”。
也是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思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明·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尚书赠官》:“故事,赠官加故衔一级,如侍郎之赠尚书及左右都御史是也。”
封赠指古代对有功诸臣已去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子授封荣典。
追封指死后封官爵。追封所封者,五爵之一也(公、侯、伯、子、男)。
汉·赵晔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追谥古公为大王,追封太伯於吴 。”
封诰,指以诰命封赐爵号。
旬休我国的假日制度由来以久,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那时,政府官员也有休息日,叫做“休沐”。这是因为,官员休息那天要沐浴更衣,每五日返家休沐,称作“五日休”。
“旬休”是我国唐代的官员休假制度。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4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
东汉时,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到了唐代永徽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宋朝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更加宽松。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较之宋朝有所改变。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只有50多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后期开始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
大司农汉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
秦及汉初,设治粟内使管理国家财政,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
大司农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负责掌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此外盐铁专卖业务亦属大司农主管。
元代也在朝廷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大父称祖父,称外祖父。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hú] ,因有此称。
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有比二千石。
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
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
分用义异;合用义同名字,但含有敬意。
名讳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
《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许这名讳的最初本意是尊重长者、老者和贤者,但后来的历史却因为这名讳的习惯给改变了不少。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
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合纵又写作“合从”。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B项,“纵……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有误,张仪是“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
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与“合纵”对应。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韩非《韩非子》
战国时代,“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A项,举人参加殿试错误,应参加会试;贡士参加殿试。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 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路品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保甲旧时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
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以便统治者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
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C. 科第:科举及第。科举制是我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开始出现,唐朝时真正成型,明清时已经十分完备。
C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是察举制。道左道路左边,引申为道路旁边。
我国古代座位以左为尊,官位以右为尊,所以有“虚左以待”“无出其右”等说法。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谥号、尊号和年号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