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求谏吴兢教学要点
一、简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概况;
二、了解《贞观政要》及其政治思想,明辨可以借鉴的地方;
三、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文中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吴兢,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吴兢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事业,武则天时,经友人推荐,开始担任史官。吴兢具有忠于历史的赤诚。当时武三思领导修撰国史,武三思等人以朋党为界限,记事不实。吴兢愤而私撰《唐书》、《唐春秋》,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时,他任右补阙,与刘知几等人共修《则天实录》。书成后,转任起居郎,又迁水部郎中。开元初,自请继续修史,得准与刘知几撰《睿宗实录》,并重修《则天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对吴兢说:"刘五(知几)修实录,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从容回答说:"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张说几次请求删改,他都断然拒绝,凛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吴兢的高风亮节,得到时人赞叹,人们称誉他是当世董狐。他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史65卷。。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作者吴兢《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封建政治来说,是抓到了点子上的。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二位君王,汉 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 即位后,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位二十三年。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
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
诤,知政教得失。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此处”改变”的意思希望翻译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
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借助纠正保全翻译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过,
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最终被诛不久规劝翻译问1:本段表现的太宗求谏的态度是怎样的?太宗体谅臣子晋见时敬畏的心情,为了“闻谏诤”“知政教得失”,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体现了唐太宗虚心求谏的态度。问2:唐太宗在阐述对于谏诤的看法时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首先以照镜子进行类比论证,阐明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然后通过假设从反面论述只有君臣配合才能使国家免于“危败”的道理。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
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
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顺,指天下太平gěng鲠直翻译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
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
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君主圣明直言谏诤的大臣被接受开启圣明的思虑chú ráo割草打柴之人qìng 尽,用尽 gǔ 瞎子翻译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
商议国家大事参与进言,陈述翻译问3:本段唐太宗怎样进一步阐述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的?运用比喻论证法。把君臣比作鱼和水的关系,从反面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问4:王珪的回答跟“求谏”有何关系?王珪的回答承接太宗的话而来,表明臣子的忠心和决心,实际是太宗“鱼水组合”中的“正臣”一方的具体代表。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
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放任沦丧,混乱翻译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
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心事因为翻译问5:本段中太宗如何论述规谏的必要性?太宗先列帝王“任情喜怒”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然后从“天下丧乱”的严重后果推出规谏的必要性.问6:本段中太宗的“纳谏”有何更加广泛的含义?不仅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
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
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名作状,对上为…所:被只匡救劝谏翻译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
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近来顺序、先后倒生的鳞片冒犯发怒斥责翻译问7:唐太宗用何种方式表明他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一方面不停地反省自己,以“天心”和“百姓”来徇自己求谏的好坏;一方面,给规谏者以巨大的宽容,“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
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
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实在zhǔ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言辞拙劣的技艺显现翻译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
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
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
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qiān 过错;罪过 检举判断即使再谏诤匡正 xù 勉力;勉励 翻译问8:本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纳谏的必要性?一是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一是从实际经验来分析,“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问9: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法.拿“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和“名工文匠”作对比,阐明“自知者明,信为难矣”的道理.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z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翻译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
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
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妨害zuǎn 古代指红色或彩色丝带 丝带名词用作动词纺织刺绣缝纫等开端止翻译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
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近来终究翻译问10:褚遂良就太宗所举古时候一个事例分析出了一个什么结论?要从小事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苗头,极力规谏;如果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谏,就没有必要了。问11:唐太宗是否完全赞同褚遂良的看法?太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点评〕在皇权专制的封建社会里,“进谏”和“纳谏”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故有“武死战”、“文死谏”之说。唐太宗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怀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功勋盖世而不轻视臣下,位极人主而能闻过则喜,实在难能可贵。 《求谏》篇计十一章,这里选出其中八章。求谏是鼓励臣下提意见,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华。贞观年间,特别是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这一兼听纳下的思想和行动,造成了谏诤蔚然成风、君臣共商国是的良好风气,是“贞观之治”中最引人瞩目的重要方面。唐太宗也因而成为一个从谏如流、雄才大略的帝王君主,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政治家。唐太宗宣称:“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贞观第一 位谏臣魏征也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这对于一个专制帝王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唐太宗能够做到求谏,是有他在认识论、君臣论等方面较为深刻的政治思想基础的。因而能从制度上保证广开言路,采取一些重要措施,如健全封驳制度、反对盲目顺旨施行、重视谏官作用,特别是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对军国大政充分发表意见。 结尾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