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课件+导学案+课后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课件+导学案+课后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6-26 10:45:59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新知导入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
小小一片绿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可以把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物质轻而易举地转化为人类乃至整个动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碳水化合物和氧气,同时把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这个低温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至今无法在试管里实现,许多科学家正致力于探索光合作用的奥秘。这可真是一个谜!
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从问题开始
1.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2.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3.学会质疑,对现成的结论不能轻信; 4.善于观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5.对任何事物都要认真思考其现象,提出本质的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
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从问题开始
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和熄灭后的现象。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从问题开始
观察任务 现象
制作材料
棉线 石蜡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
白色不透明的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
燃烧过程中
发出明亮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石蜡熔化、蜡烛变短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
熄灭时
有白烟从烛芯飘出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从问题开始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
将一根火柴梗,迅速的插入蜡烛火焰中,约1秒取出,观察不同部位的灼烧情况。
靠焰心部分基本不变色;外焰处迅速变黑
这说明: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温度最低?
外焰温度最高
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火焰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从问题开始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
1、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杯壁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蜡烛燃烧产物
水珠出现
2、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产生?
石灰水变浑浊
3、推测一下蜡烛燃烧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水和二氧化碳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从问题开始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
1.熄灭的瞬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有何现象产生?
观察任务
蜡烛熄灭
3.推测下白烟是何种物质?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从问题开始
步骤 现象 分析 结论
熄灭蜡烛,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有白烟从烛芯飘出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
蜡烛熄灭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多识一点
1.空气的组成
2.“魔法分子”
3.光能分解水
4.探索光合作用
5.根瘤菌固氮
6·。。。。
7·。。。。。。
化学之谜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跟踪练习1
1、解决下列科学之谜主要属于化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的是( )
A.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之迷
B.埃及金字塔之谜
C.天池水怪之迷
D.根瘤菌在常温下将氮气转化为氮肥之谜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的基础是( )
A. 数字计算 B. 化学实验
C. 逻辑推理 D. 凭空想象
D
B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获得
结论
猜想

假设
表达

交流
反思

评价
收集
证据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实验探究1-1
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发现并提出问题〕
阅读课本实验探究1-1这一部分,
你提出的问题是:
〔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是:
小明猜想:在空气中点燃蜡烛时,固体石蜡需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科学探究
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设计并进行实验〕
1. 从蜡烛上切下一块固体石蜡,放在蒸发皿里,尝试用火柴点燃。
2. 点燃一支蜡烛,待烛芯周围有较多的石蜡油产生时,熄灭蜡烛,立即尝试用火柴点燃石蜡油。
3. 用坩埚钳夹持一根短尖嘴玻璃管,将其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芯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尖嘴处点燃。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科学探究
〔结论与解释〕
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结论是:石蜡是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才燃烧的,因为气态的石蜡比液态或固态的石蜡更容易被点燃。
〔反思与交流〕
在试图点燃液态石蜡油时,起初是先把石蜡油滴到蒸发皿中再尝试点燃的,结果由于石蜡油冷凝太快,始终未能得到液态石蜡。后来想到的改进方法为:熄灭蜡烛后立即用火柴尝试点燃烛芯周围的石蜡油,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可见勤于思考是保障探究成功的关键!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科学探究
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原因
〔进一步探究〕
探究实验的目的:研究蜡烛粗细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仪器、药品:粗细不同的两支蜡烛。
步骤和方法:
1. 点燃两支粗细不同的蜡烛。
2. 将两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相同的水平桌面上,用秒表计时。
3. 重复实验四次。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科学探究
实验次数 蜡烛燃烧的时间
次数 细蜡烛 粗蜡烛
第一次 24″15 28″45
第二次 24″19 27″94
第三次 23″56 26″45
第四次 20″16 24″10
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原因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科学探究
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原因
结论:
在相同的环境中,较细的蜡烛燃烧时间较短。
对结论的解释:
较细的蜡烛燃烧的材料少,较粗的蜡烛燃烧的材料多。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如果把较细的蜡烛的烛芯做长,那么燃烧的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进行反思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确定了科学探究的问题后,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三思而后行”,实验完成后,还应“行后而三思”。
想一想?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进行反思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想一想?
通常可从以下方面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
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实验报告
书写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和现象:
实验结论:
反思:
1. 对本次实验的反思。
2. 希望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跟踪练习2
1·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进行实验
C.提出问题 D.获得结论
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探究课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B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课堂检测
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① ,
②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____

A
水蒸气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C
AB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都不能燃烧。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课堂小结
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
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 。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板书设计
体验化学探究
一、 从问题开始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1、如何反思
2、实验报告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课堂检测
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2、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C
B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课堂检测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学到、见过的现象,确定下列生成物是蜡烛燃烧产物的是( )
A.白色固体 B.大量灰烬
C.黑色固体 D.二氧化碳和水
4、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时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1)充分掌握资料(2)设计合理方案(3)明确实验目的(4)进行科学试验,科学实验设计的正确步骤为(  )
A.(3)→(1)→(4)→(2)
B.(1)→(3)→(2)→(4)
C.(3)→(1)→(2)→(4)
D.(1)→(2)→(3)→(4)
D
C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课堂检测
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收集证据
C. 实验
D. 得出结论
A
B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测评。
2.完成实验报告。
3.在家中找一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依照本节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2·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教学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好化学的情感。
【前置作业】
1·化学科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信息科学、 、
、 、 等。
2·物理变化是指 的变化,物理变化主要是 的改变和 的改变。例如 、冰融化、火柴折断等。
3·化学变化是指 的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 、放出气体、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例如光合作用 、木柴燃烧等。
4·化学就是在 、 水平上研究 及其 一门基础学科。世界万物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如 、 、 )构成的,水由大量 构成的,化学符号为 。一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从问题开始
任务一:(仔细观察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和熄灭后的视频,组内总结完成学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火焰分为 、 、 三部分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 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的温度最高。 的温度最低,加热时应用外焰
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上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 蜡烛燃烧生成 。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二)任务二:(讨论后回答,组间交流)
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任务三: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解决下列科学之谜主要属于化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的是( )
A.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之迷
B.埃及金字塔之谜
C.天池水怪之迷
D.根瘤菌在常温下将氮气转化为氮肥之谜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的基础是( )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凭空想象
☆知识2:科学探究与反思
任务一:(阅读P11“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后回答)
1、科学探究包括: 、 、 (包括 和进行实验) 、 等几个基本环节。
2、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组内讨论,交流分享)
任务二:(阅读P12,后回答)
1、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1)探究方法 ;(2)探究程序 ;
(3)探究过程 ;(4)有哪些 ;
(5)还有哪些问题 。
2、化学实验报告的内容往往包括 、 、 、 、 ;
(三)任务三: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进行实验
C.提出问题 D.获得结论
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探究课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______。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2·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学到、见过的现象,确定下列生成物是蜡烛燃烧产物的是( )
A.白色固体 B.大量灰烬
C.黑色固体 D.二氧化碳和水
4·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时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1)充分掌握资料(2)设计合理方案(3)明确实验目的(4)进行科学试验,科学实验设计的正确步骤为(  )
(3)→(1)→(4)→(2)
(1)→(3)→(2)→(4)
(3)→(1)→(2)→(4)
D.(1)→(2)→(3)→(4)
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实验
D.得出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2·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教学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好化学的情感。
【前置作业】
1·化学科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例如水结冰、冰融化、火柴折断等。
3·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例如光合作用铁生锈、木柴燃烧等。
4·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一门基础学科。世界万物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水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化学符号为H2O。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从问题开始
任务一:(仔细观察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和熄灭后的视频,组内总结完成学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最外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加热时应用外焰
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能够燃烧。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二)任务二:(讨论后回答,组间交流)
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任务三: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解决下列科学之谜主要属于化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的是( )
A.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之迷
B.埃及金字塔之谜
C.天池水怪之迷
D.根瘤菌在常温下将氮气转化为氮肥之谜
【答案】D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的基础是( )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凭空想象
【答案】B
☆知识2:科学探究与反思
任务一:(阅读P11“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后回答)
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几个基本环节。
2、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组内讨论,交流分享)
任务二:(阅读P12,后回答)
1、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1)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2)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
(3)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4)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2、化学实验报告的内容往往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结论、反思;
(三)任务三: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进行实验
C.提出问题 D.获得结论
【答案】B
【解答】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设计操作实验阶段,所以属于实验部分。假设是对物质的成分等提出可能,之后是针对这些可能进行实验验证,可细分为提出实验方案(即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故选A。
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探究课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______。
【解答】
(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因为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答案为:A、①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如果有水雾,说明白烟是水蒸气;如果没有水雾说明不是水蒸气;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故答案为:水蒸气;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就证明了假设C的正确性;又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同时证明了假设AB是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AB、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燃烧。
【答案】(1)A、①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水蒸气;
(3)C;AB;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答案】C
2·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重
【答案】B
【解答】
在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处在蜡烛燃烧的外焰处的部分最先碳化,烧黑最重。外焰与氧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学到、见过的现象,确定下列生成物是蜡烛燃烧产物的是( )
A.白色固体 B.大量灰烬
C.黑色固体 D.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解答】根据上述实验知道,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选D。
4·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时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1)充分掌握资料(2)设计合理方案(3)明确实验目的(4)进行科学试验,科学实验设计的正确步骤为(  )
(3)→(1)→(4)→(2)
(1)→(3)→(2)→(4)
(3)→(1)→(2)→(4)
D.(1)→(2)→(3)→(4)
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A;B
【解答】根据题意,“可能是食盐”,在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实验、作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提出假设。故选A;“可以尝一尝”在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实验、作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收集证据中的设计实验,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课后测评
选择题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理
2·下列哪个环节不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 )
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交流评价 D、认真听讲
3·同学们知道烧碱、纯碱都显碱性,但是哪种物质的碱性强呢?小敏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
4·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以上的实验操作不能探究蜡烛的( )
A硬度
B溶于水的情况
C燃烧的生成物
D密度是否比水大
5·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外焰 B.内焰 C.焰心 D.无法确定
6·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 火焰分为三层,焰心最暗
7·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8·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
A.比水大 B.比水小 C.与水一样大 D.无法判断
9·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
A.收集气体并观察
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
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10·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 )
A.蜡烛中有水 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蜡烛中没有水 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11·可乐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要证明这种气体的存在,下列操作简单又可行的是(  )
将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用燃着木条检验
将可乐饮料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将澄清石灰水加入可乐饮料中
D.将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12·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A.A B.B C.C D.D
13·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
14·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

1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课后测评
选择题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理
【答案】C
【解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选C。
2·下列哪个环节不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 )
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交流评价 D、认真听讲
【答案】D
3·同学们知道烧碱、纯碱都显碱性,但是哪种物质的碱性强呢?小敏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
【答案】B
【解答】用PH试纸来测定它们的PH,谁的PH小它的酸性就强,这是一个实验,因此不属于提出假设、得出结论、收集证据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故选B。
4·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以上的实验操作不能探究蜡烛的( )
A硬度
B溶于水的情况
C燃烧的生成物
D密度是否比水大
【答案】C
【解答】能用小刀切说明蜡烛硬度小,投入水中可以看到溶于水的情况,以及通过是否浮在水面上判断与水密度的大小关系,所以只有燃烧的生成物不能判断。故选C。
5·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D. 无法确定
【答案】A
6·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 火焰分为三层,焰心最暗
【答案】A
【解答】A、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故A说法错误;
B、点燃蜡烛时,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说法正确;
C、固体蜡烛受热能熔化成液体滴下;故C说法正确;
D、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焰心最暗,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D说法正确。故选A。
7·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C
【解答】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外的现象,千万别轻易忽略这些细节,许多发明和发现都是源自实验中发生的与期望不符合的现象或数据。我们也应该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在探究过程中,除了实验和观察外,查找资料、与他人交流等也同样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式。因此A、B、D的做法都是可取的。
8·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
A.比水大 B.比水小 C.与水一样大 D.无法判断
【答案】B
9·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
A.收集气体并观察
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
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答案】A
【解答】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中无色气体有多种,所以要研究此气体的成分,难度大,只有通过捷径如: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询问生产厂家工程师等方法来达到目的,而收集气体并观察,只能获取表面物理现象,对是什么气体根本无法作出判断。故选A。
10·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 )
A.蜡烛中有水 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蜡烛中没有水 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答案】B
【解答】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蒸气,故选B。
11·可乐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要证明这种气体的存在,下列操作简单又可行的是(  )
将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用燃着木条检验
将可乐饮料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将澄清石灰水加入可乐饮料中
D.将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B
【解答】
可乐饮料中含有碳酸,碳酸不稳定,在振荡,受热时就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故B正确;
12·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属于结论;
B、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
故选D。
13·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
【答案】(1)提出问题;
(2)获得结论;
(3)猜想与假设;
(4)收集证据;
(5)反思与评价;(1)、(3)、(4)、(2)、(5)。
【解答】(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提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确定了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结论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产生了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收集到了石灰水变浑浊的证据,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证总结评价,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
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可知,正确的顺序为:(1)、(3)、(4)、(2)、(5)。
14·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

【解答】(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但由于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就证明了假设C的正确性;又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同时证明了假设AB是不正确的.
【答案】(1)(1);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2)水蒸气;(3)(3); (1)(2);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1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答案】(1)小
(2)a,外焰
(3)C
(4)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