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5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一、课标要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解读:
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2.通过实验建立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解读:
关于“密度”,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即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其次是理解密度概念,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体会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比值(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另外要求学生用密度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所学的密度知识与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3.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读:
关于“物质的属性”,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学生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当然也可以涉及物质的其他属性。
《标准》还要求学生在描述物质的某种特性时,尝试将这种属性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属性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要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对此,一般不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交流讨论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4.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5.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6.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解读:
新材料是21世纪高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柱,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上三个二级主题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本章教材分析
1. 本章概述
“物质”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三大一级主题之一,主要包括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等。本章介绍的物理属性,涉及到 “质量”、“密度”、“密度的测量和应用”、“物质的常见物理属性”、“点击新材料”等内容。
“质量”和“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常用的物理量,又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力学知识的基础;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章涉及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性很强。另外,通过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和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本章教材总的编排思路大体是:首先认识身边的物质及其属性,然后扩展开去,了解当前蓬勃发展的新材料,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教材第一节从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出发,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同的,引出“质量”的概念,学习质量的单位及其测量;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的关系,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为了反映物质的这一属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应用。在认识物质的重要属性——密度之后,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其他一些物理属性,即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定性认识物质的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了解这些属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对上述物质属性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最后是从应用的层面介绍了一些新材料,让学生简单了解它们的性能及其应用,意识到新材料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提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章教学重点:质量、密度的概念及其建立过程。尤其是密度概念的建立,学生只有通过“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才会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恒定不变的,而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一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认为“用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次要的,而把重点放在运用密度公式去做大量的习题。“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这一章的重点。
本章教学难点:密度概念较为抽象,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概念建立的过程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对一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从中悟出物理道理,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⑴内容编排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如第一节质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物体出发,列举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采取比较的方法,找出共同特征,即让学生感悟到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从而引出质量的概念;然后,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亚运会赛车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习密度的有关知识;接下来进一步认识物质的一些常见属性。新材料放在本章最后。
⑵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考虑到了学生“喜欢实验和探究”的特点,设计了大量学生活动,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来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本章有完整的科学探究1个(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课堂活动8个,课外活动4个,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活动机会。这些活动,需要的器材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对学生形成、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⑶注重STS教育。教材把认识物质的属性和点击新材料单独列为两节,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教材还通过信息浏览,课文插图等形式介绍了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前沿科技和现代科技,如教材5.1节“信息浏览”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5.3节“信息浏览”中,恒星演变,图5-2中的宇航员太空行走,图5-15中恒星爆炸;图5-20中磁性材料的应用,图5-26中数字硬度计等,在扩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课时安排
本章共5节,建议用6课时:每节1课时,复习总结1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