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物质的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⑵了解物质物理属性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探究物质导电性、导热性的过程。
⑷学会用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了解物质属性的应用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研究物质的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属性,了解这些属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活动(实验)——认识物质的属性——应用。关于对物质磁性的认识,首先通过我国古代的发明——指南针,简单介绍了磁学的基本知识,接着通过图片展示现代社会中磁学应用的一些例子,让学生感悟到物质磁性的重要性,随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磁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开放的氛围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的认识,都是先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物质的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的不同,然后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硬度等概念,再讨论这些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拓展,体会物理属性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本节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习兴趣。
本节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及其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特别对广大农村的学生来说,接触的磁卡、硬盘、软盘等生活用品、用具较少,无法体会这些属性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所以让学生知道物质属性的广泛应用,真正体会其重要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密切,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某些物理属性有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采用学生实验、观察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属性,并将这些属性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领悟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课可以围绕“比较形状相同的磁性钢条和软木条的不同属性”为主线,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它们在有无磁性,以及导电性、导热性和硬度等方面的不同。
物质的磁性
关于“磁性”和“磁体”,可事先把相同形状的“磁性钢条”和“软木条”用纸包好,让学生在不拆开包装纸的前提下鉴别出哪个是磁性钢条,哪个是软木条。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永磁体的磁现象,学生会满怀兴趣地将二者靠近铁屑、铜片、铝片等物质,能吸引铁的是磁性钢条。由此引入什么是磁性和磁体。
然后教师演示:分别将“磁性钢条”和“软木条”悬吊起来,静止时,“磁性钢条”能指向南北,由此引入磁体的南极和北极,并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就是利用磁体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呢?”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地球和条形磁铁一样,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此处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求知要求进行教学,不要教得过深过难,有关问题在九年级物理中还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磁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教材图5-20的基础上讨论:“磁的应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你知道磁有哪些应用吗?”最好能出示电脑的硬盘、软盘和磁带、各种磁卡等一些实物,介绍它们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它能储存很多的文字、图像、声音信息。此外,还可以介绍家用电器、磁疗、磁悬浮列车、军事上的磁炮、电磁导弹、科研上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等,这些设备都用到磁。
通过磁性应用的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磁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我国古代和现代在磁性技术的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除了有无磁性外,“磁性钢条”和“软木条”还有哪些不同呢?提出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后,让学生自选器材,继续实验探究,就会先后发现导电性、导热性以及硬度等诸多不同之处。
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比较物质的导电性能:
分别把“磁性钢条”和“软木条”接入电路中,比较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因为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铜、铝等金属是导体,干燥的木材、塑料、橡胶是绝缘体。但对于液体是否能够导电,感性认识较少,所以教材安排设计活动1探究液体的导电性。做该实验时,由于盐水的导电性不是很强,现象有时不明显,可以适当提高盐水的浓度和电源的电压。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地区小学阶段对自然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导体、绝缘体的认识比较肤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让学生分别把“磁性钢条”和“软木条”接入电路中,认识其导电能力的不同。或者出示铁勺、木筷、玻璃棒、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纯净水、糖水、硫酸铜溶液等,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导电,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虽然没学过电学知识,但是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设计出实验电路来。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它们的应用。
比较物质的导热性能:
由于学生对导热性的生活体验较为丰富,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木块、铁勺、玻璃等物质的导热性,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请说出你知道的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说出它们通常应用在哪些方面。”也可以出示实物如:带塑料柄的勺子,让学生讨论它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体会导热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
物质的硬度
关于物质的软硬,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硬度的概念以及比较硬度的方法,学生认识较少。在教学中,可以继续出示前面“磁性钢条”和“软木条”,让学生讨论它们的硬度大小及其比较其硬度的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方法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比较硬度的方法。
作为硬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提到不同硬度的铅笔,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例子告诉学生,如介绍玻璃刀的结构,最好能展示玻璃刀及划玻璃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收集有关资料。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属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物质属性的应用,领悟物质属性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