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沪科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照相机》课时教案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的作用。
教学重点:实像,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学方法:演示、作图法
活动资料: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光具座、蜡烛、米尺、火柴、粉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策 划 备 注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思考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 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兴趣。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象的条件” 一.1、 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用粉笔在桌面上画约1米长的直线。在直线中间某一位置标出凸透镜的位置O。根据已知的凸透镜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线上标出凸透镜两侧的焦点F及二倍焦距处P。如课本图6-16。 按课本图4-44,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画好的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线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请同学们观察,光屏上的像与物体比较是倒立还是正立 像与物体比较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像在凸透镜的哪一侧 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实验结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阅读课本方框中“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的一段话。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缩小实象的条件是什么?作出假设或猜想:设计实验:按教师的引导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按步骤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策 划 备 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象的条件” ②再让学生做一次实验: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距离在二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观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 与上一次实验得到的像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移动蜡烛,缩小与凸透镜的距离,再做一次。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变化 再将蜡烛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否倒立。和物体比较,像的大小怎样 实验观察结束,先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当物体(烛焰)逐渐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大(或变小),像离凸透镜距离也变大(或变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黑板板书)。2. 讲解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3. 简单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及使用对照相机实物逐一介绍调焦装置、光圈、快门及它们的作用。讲解如何根据景物离照相机的远近正确调节焦距,根据景物的明暗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时间长短。二.小结本课内容本课重点内容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同时强调什么是“放大”、“缩小”、“变大”、“变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如实记录,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养成科学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照相机名词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凸透镜成像1.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条件:物体放在大于2倍焦距(U>2f)2.当物体靠近凸透镜(U↓),像远离凸透镜(V↑),像变大。3.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U=2f),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