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9.2 滑轮的应用
1、教学目标
(1)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 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为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纽的作用。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动滑轮省一半力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
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分别获得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其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实验探究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对滑轮组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去寻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与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的关系。最后通过几种升降机介绍,让学生知道复杂的机械中有许多都是由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组成的。教材还利用信息窗介绍机器人,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任何先进的机械都可分机械控制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其中的机械传动系统实质就是简单机械的组合,简单机械在高科技领域内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简单机械的价值所在。
在探究滑轮组的作用实验中,由于轮重和磨擦力的影响,实验误差较大,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不统一,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将物体提升的力等于物重的几分之一;物体上升的距离等于手拉绳子通过的距离的几分之一。这一结论将在第三节机械功的概念建立时起重要作用。
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滑轮 弹簧测力计 铁架台 细线 投影仪
5、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 明
一) 引入新课教师边出示滑轮边讲叙:前面我们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滑轮的知识。请同学们拿起你面前的滑轮观察它的结构。二)新课教学 1. 定滑轮与动滑轮 教师提出问题:1)同学央前有下列器材:滑轮、铁架台、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如何利用一个滑轮将重物提起?2)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讨论,有几种方式?有何不同之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利用滑轮提升重物时,可作为定滑轮使用,又可作为定滑轮使用。这二者之间有何不同之处?教师将各小组分成两个组,每一个组探究一种使用方法。探究完毕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找不同之处。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以下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若忽略摩擦与轮重,使用动滑轮时能省一半的力。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那么杠杆能不能是圆的?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五要素。并得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实质。2. 滑轮组教师讲叙: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通过讨论明确可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即滑轮组。教师出示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及细线等,支给学生探究内容:1) 把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装成滑轮组。有几种绕线方式?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2)各小组选择一种绕法进行实验,把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你会发什么规律?总结得到:不计摩擦与轮重进拉力与物重的比值等于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教师投影课堂练习:如课本图9-17(6),若不计轮重及磨擦,物重为5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3. 滑轮的应用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滑轮?你能说出使用滑轮的目的是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部分。三)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四)作业同步与探究。 通过观察知道什是滑轮。 小组讨论组装。 明确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识记结论。 思考讨论得出“可以”。 思考讨论。 组装回答。 进行实验找出规律。 练习 思考、讨论。 阅读、了解。 学生小结。 课下练习。 引入明确任务。 训练动手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训练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训练动手能力及概括能力。 锻炼观察能力。
6、板书设计
§9.2 滑轮的应用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概念 轴固定不动 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
实质 等臂杠杆 动力臂是阻力二倍的杠杆
特点 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F=
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