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3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
1.教学目标:
⑴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⑵了解识别不同物质的一些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及单位的由来。
⑶学会查密度表,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进而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探究的兴趣。
2.教材分析:
重点: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难点:密度定义的理解
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的方法引出问题——怎样识别物质;接着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试图让学生发现物质的特性——密度;进而知道密度定义的由来,认识密度的另一种表述与测量方法——密度公式,以及组合单位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交流与合作”这一探究环节专门作了一些点拨,目的是告诉学生参照点拨的要求参与体验,这一环节很重要,若没有全班同学的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没有全班同学的较为充分的交流,对物质密度这一特性的认识不可能深刻。最后教材通过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表格的展示,一方面是用事实来告诉学生自然界的物质均各自有自己的密度,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在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得一些物质密度的数值。
总之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二是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其意义。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准备:铁块、铜块、铝块、木块、煤油、水、烧杯、托盘天平、量筒。
5.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 明
1.提问复习①1cm3=____dm3=___m3②5kg=_______g③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导入新课一、演示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塑料瓶,它们一个盛满水,一个盛满了花生油,猜一猜,它们哪一个质量大?(用测量的方法加以说明,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疑问,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分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得出统一的结论。三、引入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特性。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单位体积基本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1g/cm3=1×103kg/m3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 四、练习 五、小结 六、作业 学习完成有关的练习,提问个别回答或集体齐答。(唤起回忆) 学生猜想。引起学生强烈的关注。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 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长方体)铝块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学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做“评论员”发挥其主体作用。分别计算每个铝块与体积的比值,分析其规律。 学生用铜块做实验,把得出的结论与铝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推导公式的等量关系 会查密度表 完成P123课后练习 做同步训练 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故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教师把学生所有的猜想都写在黑板上,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解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愉悦。做好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分析所遇到 的问题,从现象中发现、掌握科学。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实验,做好学生实验中的“分享者”纠正学生操作的不足之处,及时解决学业遇到的问题。 经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教师板书学生和得出的结论,做好“评判家”。投影部分学生的图表,引导学生分析、作对比。巡回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相互交换实验结果,投影分析检验结论。板书密度的定义、公式以及密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互化关系。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6.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⑴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⑵公式:密度= ρ=
⑶单位:kg/m3 g/cm3 1g/cm3=1000kg/m3
⑷常见物质的密度及意义:
水 1.0 ×103kg/m3 冰 0.9×103kg/m3 铁 7.9×103kg/m3 铝 2.7×10kg/m3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