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
一、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难点: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等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机、投影片。
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近视眼镜。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1、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2、请同学们画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大致光路。引入新课:投影:照相机镜头、放大镜、显微机的目镜和物镜。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这种类似的玻璃元件写出来,并引导对它们分类(板书)。进行新课:一、透镜让学生鉴别出桌上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识别自己(或同桌、同组)所戴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盛满水的烧杯是透镜吗?应属于哪一种?师:关于透镜你还想知道哪些? 二、透镜的作用(学生实验)指导学生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你会发现什么?换用其他的凸透镜、凹透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板书)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板书)指导学生用洁的图形把观察到的现象表示出来。用动画的形式把凸透镜、凹透镜的作用再展现给同学们。师:你们画的图和投影有什么不同? 三、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通过透镜作用的投影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光心,了解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平地光经凸透镜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距: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四、课堂练习投影或使用电子白板将题打出(找两生上黑板画出)。 2.让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方法不限于一各种,看哪种方法最方便、最简单。 1、 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或令你最兴奋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人到黑板上板书,其他人在练习本上做 观察讨论举手讨论,举出各种应用透镜的实例。 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举手回答。 学生提问(老师板书)。1、 透镜有什么作用?2、光线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有什么不同? 带凸透镜、凹透镜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做实验(分组),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记录分析。 讨论后举手回答补充、概括。 学生绘图。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比较,积极举手发言。 有的同学马上想到实验中出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 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快而准。 学生讨论、思考。用桌上的凸透镜做实验,后举手回答。 组内讨论后,组间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体现知识的联系性以及光通过玻璃仪器时总向厚的一边偏折。 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知识联系实际。 学生提问随意性大,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便于后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反馈学生本节情况使知识到位。 对教学目标的小结。
五、设计
4.5透镜
1. 透镜分类
凸透镜
凹透镜
2.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六、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