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8-06 13: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声现象》复习教案
1.知识与技能
● 初步学习:
A.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B.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C.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D.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活动:
A.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
B. 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 C. 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D.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E. 测量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去掉括号内的内容(● 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
复习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
复习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课本知识疏理
1.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声音传播的实质:声能(能量的传递)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 在15℃空气中。
2. 乐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0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
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 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 dB。
(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音色不同。(结构改变较大)
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音调不同。(松紧发生改变)
3.噪声:狭义上说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无规则。
广义上说是一切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
4.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
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注意点:伤人。
课本知识输理由学生自己进行,以提问的方式,其他学生补充。
(二)课外知识疏理
1.双耳效应:两只耳朵更能确定声音产生的方位和距离,有给声源定位的作用,听声
音更具立体声。
2.回声: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s人耳
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人耳距声源至少17m。
3.多普勒效应:同一声音,向你运动时听上去音调变高,远离你时听上去音调变低。
应用:测速仪向迎面而来的物体发出一列声波,回声音调变高,从高出的数
值可知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4.发声体越紧、越细、越短,振动所发出的音调越高。如吹笛子、吹酒瓶等。
5.声音的反射:声波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那样,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
6.(从阅读和习题中自己补充)
二、教材拓展
1.声音是什么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及其效应的学科.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人类对声音最直接的认识来自听觉感受,因此“声音”的最原始定义就是“人耳所能听到的”.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物体运动与声音的关系,并进一步认识到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振动,以及振动与声音之间的特殊关系。
必须强调的是,波所传递的只是能量,而不是物质本身,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很小范围内来回振动,并不向前运动
2.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有一定高低.唱歌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小提琴的声音比大提琴高,女人的声音比男人高.所以音调是一个主观量.一般来说,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人们听起来音调也越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低.人们听起来音调就越低.音调(pitch)也曾称作音高.
音乐上用音名来表示音调,即用C、D,E、F、G、A、B及升、降号来表示.
声音听起来有一定的强弱,即声音的响度,这是声音的第二个主观量.声音的能量越高,,听起来响度就越大.
至于音色,那更是一种主观感受了.音色感与年龄、职业、本人的经历等有关.对于音色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这一课题,一直被人们所研究.
音色举例说明。
3、噪声的利用
噪声是现代社会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随着现代环保高科技的发展,人们渴望化害为利,使噪声变为福音.造福于人类.为此,科学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高强的噪声还具有巨大的声能量.是人类将来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如鼓风机的噪声达140dB时,具有1kW的声功率.英国科学据此设计出一种鼓膜式噪声接收器,将它与可以增大声能集聚能力的共鸣器连接,放在噪声污染区,其接收的噪声能量作用于声能交换器,就能将声能变为电能利用.
而美国则利用高能量的噪声可以迫使烟灰相聚的原理,研制出—种2kW功率的除尘器,可发出声强160dB、频率2kHz的噪声,将其装在一个很大且壁厚的容器里,用于除尘,效果十分好,可以减少大气的污染.
去掉下面一段植树造林能减弱躁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三、专题综合讲解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任何声音的发声原因都是振动,解题时注意寻找声源,有声源才能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例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放在真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 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分析:A项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项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的介质。C项说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项中发声的琴弦可以把小纸片弹开说明振动的琴弦可发声.
答案:D
例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 )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中传来的
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中传来的声音。
分析: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所以先后听到两次响声,分别是从铁管和空气中传来的。
答案:D
2、回声测距
回声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无反射形成的,很多题目利用回声测距、测深,也有的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解决有关身速问题,解决本类题目关键是分析造成某种现象的原因,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列等式去解决。
例3、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时间间隔为( )
A、0.5s B、1s C、30s D、60s
分析:该题考查了回声的知识。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如果遇到大的障碍物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时形成回声。题目中同学们听到两次枪声,第一次在起点听到的,第二次是声音从枪响处传播到高楼又返回起点,传到同学耳中的,其传播路程为170m×2=340m,故再次发令枪声到达耳朵的时间间隔为340m÷340m/s=1s。
答案:B
3、声音的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要素,它们分别由相应的因素决定,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弄清楚三个特征的概念,理解其含义。
例4、关于声音的传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会降低 B、响度会减小 C、音色会改变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会改变
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音色改变了,也就是说会出现小提琴的声音可能会变成小号的声音了:如果音调改变,也就是说“do”可能变成“re”了,可见两者都是不可能的。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是响度,因为传播过程中能量有衰减。
答案:B
例5.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水中比在钢铁中传播得快
(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小。
分析:因为一切天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选项(A)的内容是正确的。依照声音靠物质传播的道理,可知选项(B)是错误的,又因声音在水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空气里的四倍半,而在金属里会传播得更快,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达20000次,而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约是从85次到1100次,选项(D)同是不正确的。
答:此题应选(A)。
四、课堂练习
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______体、_____体和______体能传声,在_____中不能传声。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也能够传声。
2.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________。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的声音的_______不同。
3.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_______Hz到_______Hz之间。频率高于听力上限的叫________,频率低于听力下限的叫_______。
4.下列环境中不能传声的是( )
A. 在海洋深处 B.在月球上 C. 在旷野中 D.在封闭的房内
5.在一般情况下,房间内说话比室外听得更清楚,其原因是( )
A. 房间内能听到回声 B. 房间内没有嘈杂声
C. 房间内原声和回声混合 D. 以上原因都对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 音乐会上的钢琴声 B.节日的焰火鞭炮声
C.邻居装修房屋的电锯声 D.爽朗的笑声
7..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几乎立即消失了,这是因为( )
A. 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了 B.锣面停止了振动
C. 锣的振动频率变低了 D.锣的响度变小了
8.躁声对人类有很大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时,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
A.50分贝 B.70分贝 C.80分贝 D.90分贝
9.某人打靶,靶与人的距离是340米,从子弹开枪口经过1.5秒,某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设空气阻力不计,则子弹离开枪口时势速度是( )
(A)340米/秒 (B)680米/秒 (C)227米/秒 (D)无法确定
五、综合例题讲解
例5、找一台正在吹风的电扇,站在电扇下面大声说话,听一听说话声与原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声音会发颤?
答案:这个问题十分有趣,当你站在旋转的电扇前面讲话时,你会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有些发颤,这是怎么回事呢?声音是由于振动而发出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现象,声音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40m左右,电扇吹出来的风速为每秒10~15m,当我们站在旋转的电扇前讲话时,由于声音被电扇的风速顶了回来,使声音不能象平时那样正常传播出去,因此听上去声音就有些发颤了,而且由于电扇的叶片快速地旋转,声音的反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听上去的声音不仅有些发颤,而且还会改变音调。
例6、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小的泡沫塑料颗粒再用该喇叭播音,如图所示得到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物理结论,试举两例。
例7、制作“土电话”和你身边的同学进行对话,将会用到哪些声学知识 (至少说两例)
例8、墙壁的传音性能比空气好得多,但是把门窗关闭后,外面传人室内的声音却明显减弱,这是为什么
小结: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小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同是乐音,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就是响度。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因为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