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8 21:01: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能准确流利并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学习目标
初识草堂
请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如果把这首诗当作一个故事来读,你怎样讲这个故事,请您试一试。
走进草堂
诗歌描写了四个精彩画面,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这几个画面,并用四字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
初识草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2)揣摩感情基调
(3)把握节奏
走进草堂
将诗人在每个画面中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 凝炼成一个字或一个词语 ……
结识堂主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
作业: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请你代表世界文化名人组委会为杜甫写一份颁奖词。
千古绝“畅”——情思飞扬
结束语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淹没了苦难的岁月,却淹没不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亢呼声。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他那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他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闪星辉,永驻我们心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诗人的理想,倾听诗人的心声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体裁介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走进草堂——好诗我来解
1 这是诗歌描写的四个精彩画面之一, 请用你最生动的文 字来描述这四个精彩画面,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2 将诗人在每个画面中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 凝炼成一个字 …

顽童抱茅—叹
雨夜难眠—忧
·祈求广厦— 愿
边读边赏,领会美点(可从词语推敲、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
品堂主佳作——边读边赏
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千古绝“畅”——情思飞扬
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一份发自内心的关怀; 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与告慰;
......
“归来倚杖自叹息”,请说一说诗人可能叹息什么?
思绪飞扬:
结束语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淹没了苦难的岁月,却淹没不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亢呼声。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他那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他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闪星辉,永驻我们心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诗人的理想,倾听诗人的心声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学指导一: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秋风破屋—— 悲
自学指导三: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自学指导二: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期盼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拓展延伸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