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学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学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9 07:52:33

内容文字预览

《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基础感知:
1.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
2.本文选自《 》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  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
4.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5.对照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6、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7、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 (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8、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之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9、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堂测】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问题记录
《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导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堂探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寻找方法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第三种
讲学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了他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从“阅十余岁,募金重修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明确: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理解: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堂测堂练】
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问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