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磁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电磁波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06 22: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电磁波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周围空间会有电磁波向外传播,借助于电磁波可以传输信号。
  2.使学生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初步概念,能记住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记住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粗棉绳一根(用5根粗棉线搓在一起构成)、金属锉刀一把、电池、导线、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画有收音机刻度板的小黑板。
  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带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
(三)教学过程
  1.电磁波
  用类此推理的方法,由机械波引出电磁波。
  
  我们把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波叫做电磁波(板书)。
  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的。
  2.电磁波的频率
  就水面波来说,振源(木杆)每上下振动一次,水面上就出现一个波峰(凸起部分)和一个波谷(凹下部分)。在1秒钟内木杆振动的次数越多(即振动越快),水面上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也越多。
  我们再观察一下绳上形成的波。
  演示 用手捏住竖直下垂绳子的上端,沿水平向左右先后做快慢不同的振动,可以看到,当振动较快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多;当振动较慢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少。
  在以上情况下(指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1秒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名称叫赫兹(Hz),简称赫,常用频率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1千赫=103赫
  1兆赫=106赫
  跟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电磁波的频率由电路中每秒电流变化的次数(或说每秒种电流振荡的次数)决定。
  3.电磁波的波长
  像前面那样,再做一次用绳子形成波的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当改变振动的快慢时,不但波的频率发生改变,而且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也不相同。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
  由上面的演示还可看出,手捏住绳第一次振动出现一个波峰,第二次振动又出现一个波峰,而此时第一个波峰已向下传播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恰好是一个波长。因此,也可以说波长等于每振动一次波峰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波长的单位是米。
  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表示电磁波每振动(或说振荡)一次传播的距离。
  4.波长、频率、波速三者间的关系
  波速表示波传播的快慢,由教材上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知道:
  波速=波长×频率
  对电磁波来说,同样有
  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在空气或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0万千米,记为3×108米/秒。在空气或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速是相同的,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就越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波段划分表。
  5.布置作业
  课外观察一台多波段收音机的选台指示盘,注意看各波段都在哪些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把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相乘,看看是不是等于光速?
(四)设想、体会
  电磁波一节的教案,以演示为基础,有意识地突出振动和波的形成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的频率和波长的物理意义,再运用类比方法引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以及波速、波长、频率三者间的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在空气或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与光速相同的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