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沪科版《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简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
引: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质量×升高的温度。
实验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定义:单位质量/升高1℃
一、比热容。 公式(下一节):
单位:J/(kg. ℃)
影响因素: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温度、质量、热量等无关。
二、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
(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三、比热容应用
温差、散热物质,……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
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
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 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质量×升高的温度。
理解。Q=cmΔt
一.吸热公式及理解。
Q吸=cm(t-t0)
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二.放热公式的理解。
Q放=cm(t0-t)
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
三、一般公式
吸热:Δt升=(t-t 0)
Q=cmΔt
放热:Δt降=( t0-t)
注: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