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作者简介:
张天翼(1906~1985)现、当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1929年,他在鲁迅主编的《奔流》刊物上发表短篇《三天半的梦》,自此加入新文学阵营,被鲁迅视为是新文学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他创作多产,此后十年间完成短篇小说近百篇。代表作有《包氏父子》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等。建国后的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及《罗文应的故事》也很知名。
创作背景:
1、《华威先生》,发表与1938年4月16日。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2、当时,国民党已开始对抗日人民加强控制和防范,就在小说发表的这个月,武汉的国民党政府无理解散了“青救”、“民先”、“蚁社”等进步抗日团体,《新华日报》曾为此发表社论,以示抗议。这篇小说由于比较尖锐地剔发和抨击了隐伏在抗日阵营内部,对救亡工作“包而不办”的国民党当权势力,因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和讨论。
内容简介
抗战初期战事紧张,而在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地为抗战作“贡献”。他的贡献就是白天开会、讲话,晚上喝酒。而且费尽心思,钻营到各种团体中去,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小说把这样一个人物放在抗战这样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对他身上体现的丑陋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华威先生这样的人,不仅活跃于过去,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他身上暴露出的劣根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性。
课文赏析节选部分表现的是华威先生毫无必要地一天开十几个有关抗战的会,每次讲话又都是重复着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一类的谰言。所谓“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就是认定国民党这个领导中心,这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右翼假抗日、真反共的腔调。华威想干预、想包办一切事务,甚至连妇女界组织的“战时保婴会”,他都要参与领导。他动辄查问有没有“汉奸”“不良分子”,诬陷群众的抗日活动是“秘密活动”,“有背景”。最为“名正言顺”的“日本问题座谈会”,也要受到他的蛮横干涉。又要领导一切,又要查禁,华威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制度”。
人物形象分析
1、 假和空。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他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更要“忙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2、 有极强的权力欲。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方方面面他都要插手,都要占主导地位。3、虚伪。华威先生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开会时他“很客气地坐在一个角落,离主席的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但是他却“推举主席”,而且“拍几下手板”就霸道地决定了。他装扮成对年轻人慈祥的长者,总是谆谆教诲,可是一旦不如他的意,就大骂“混蛋”。?
4、 投机钻营:
华威先生每天像苍蝇一样 ,到处钻营。在官场左右逢源,和当地的“县长”“主任”打得火热,推杯换盏;又和汉口的王委员拉上关系,走上层路线;对于各种能出头露面的机会,也决不放过,到处“打听”“调查”,用各种手段硬挤进去,连妇女界的保婴会也不放过。 艺术特色
1、 恰如其分的道具配置
无论到哪里,他都夹着皮包,拎着一根黑手杖,用一种很庄重的步子挺着肚子走进去这里,张天翼先生把几件30年代官场上常用的时髦东西:怀表、手杖、公文包、雪茄、戒指、黄包车,全配到了华威先生身上,再加上精干的语言、动作描写,既把华威先生所代表的官阶、个人生活及官僚派头写出来了,又使华威先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2、 自相矛盾的情节安排
小说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只写了华威先生一天的活动,但作者为了达到讽刺效果,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专让华威先生在一个“忙‘字上下功夫。他的一切动作、言语(包括潜台词)都要突出一个“忙‘字。走路要显得“忙’,接待来访要推说‘忙”,开会要显示“忙’。表面上看华威先生“忙‘而不叫苦,甘心情愿,足见他抗日之积极,为国之忠诚,似乎只有他才够资格有能力兼那么多职务。可在这‘忙”的背后,他每天都有赴宴会的时间。这样明‘忙’暗“闲’,看似矛盾,却使华威先生的真面目全部暴露了,作品的讽刺艺术效果也就达到了。
3 漫画式的描写:手法单纯的色调,大胆的夸张和鲜明的对比。《华威先生》没有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只选取了主人公一天的生活、几个场面,围绕“包而不办’这个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抓住他以忙于抗日活动为幌子进行夺权这一丑恶思想和行为作为讽刺目标。反复渲染的动作是:‘跑’会议。坐在飞快的洋车上,从一个会场赶到另一个会场;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一下,“叮”的一声,表示他这位领导人物大驾光临了。然后,发表几分钟演说,公式化地宣传他念念不忘的‘一个领导中心’论。简单地勾勒就把这个国民党所谓搞抗战工作的上层分子的丑形刻画得栩栩如生。
4 、个性化的语言
华威先生到难民救济会,不肯当主席,却随意指定别人当主席.别人做主席工作报告,他却大声说:“我提议!’。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括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着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廖廖数语,轻轻几笔,就把一个耀武扬威、盛气凌人的国民党新派官僚形象刻画出来了。大大小小但凡是个组织,他都得让与自己气味相投的同党们去把持,从而达到只能有一个领导中心的目的。言简意赅,寓庄于谐,而又不失之浅薄。
《华威先生》讽刺手段:1、漫画式的夸张;
作者并不对人物作精雕细琢,而是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粗线条地勾勒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本质。例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个城市里跑得顶快的是华威先生的包车,像闪电一样快,踏铃不断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就得往旁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拉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华威先生》的讽刺手段2、展现言行的矛盾,前后的矛盾;
参加文化界抗敌总会常务理事会迟到时脸上堆着笑,对每一个人点头,还伸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有时候要人家叫他“威弟”、“阿威”,似乎是个非常谦虚平易的人;有时候却瞪着眼睛骂人叩昆蛋”,恫吓人家“你们小心”,一副流氓相:是一个有着多种脸面的角色。逼真的细节进行对照,一下子就可以触到人物灵魂的深处。 3、“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
本文没有情节的连贯性,没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等等,也没有关于华威先生的完整的故事,只是描写了他赴三个会和为两个会居然没邀请他而大发其火的场面。总共5 个小小的人生片断,就像画家东涂一笔,西抹一下,一个官僚型的文化人形象就仿佛在读者面前转了一圈,奇迹般地构成了。可以说《华威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速写”小说体的作品。 张天翼小说的三大讽刺主题 一、反伪善。第一类伪善形象是那些作为传统卫道士的旧地主、旧官僚。第二类伪善形象是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市侩官僚。 二、反庸俗。对于那些地位卑微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和小市民,张天翼着力表现他们的灰色人生和庸俗可悲、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三、反愚昧。对于阿Q式的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国民,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题是反庸俗和反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醒”。这反映了张天翼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的影响: 1、 抗战前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冷落到繁荣的过程。无论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其中,表现抗日和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是最主要的两大题材和主题。 在讽刺暴露文学创作中,张天翼在当时可谓是一名先锋。2、他写的短篇集《速写三篇》,深刻地暴露了国统区抗日运动的阴暗面,引起文艺界的重视和讨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停止了中国文坛当时“拼命向后转”的局面。3、鲁迅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中国作家若只翻译我一个人的作品就比较寂寞了”,他推荐了郁达夫和张天翼。张天翼的小说基本上属于讽刺小说,曾被誉为是中国30年代文坛上最大的笑匠,他和老舍是现代讽刺小说的双璧。 思考 : 1、华威先生所作报告的核心是什么? 2、华威先生作这样的报告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 ?3、描写“华威先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