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专题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专题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8 22: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译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领悟】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时时处处事事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吗?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译文】(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
【领悟】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导入阅读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膝下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这是一个从不逃避历史,勇敢承担责任的民族!
他们曾经犯过错误。
但是今天,他们的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地向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让历史重演。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文本助读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947年
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主
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短篇小
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等。
他的小说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70至1974年伯尔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和国际笔会主席。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2.背景解读
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向德军发动进攻。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德军困兽犹斗,做垂死挣扎,甚至向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文中的“我”即是1945年初在德军投降前被征入伍的,但是,三个月后“我”就身负重伤,成了希特勒的殉葬品。3.文学常识
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答案: (1)chuō shì qiè hè móu tān ɡuǎnɡ zhòu
lán kǎi tónɡ zēnɡ cuì sè pà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2)多音字答案: (2)hōnɡ hǒnɡ hònɡ zā zhá zhā xuē xiāo jiǎo
jué tiāo tiǎo liáo liǎo答案:搪/塘/唐/糖 喧/暄/宣/渲 跚/栅/姗姗/珊珊 骇/骸/劾/赅 愕/颚/鳄/萼 憎/赠/增/曾2.据音写字答案:(1) ①径自 ②径直 3.词语辨析
(1)径自·径直
【辨析】都是副词,都含有“直接”的意思。“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强调“自己”。“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者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例句】①赢得胜利的林丹大失风度,在经过媒体混合采访区时没有停留,尽管记者招呼声不断,但他置若罔闻   离去。?
②美国空军一架F-16战机在起飞道上跑了一会,速度越来越快,却一直没有离开地面。最后,竟然   栽入了停机坪。?答案:(2) ①捉摸 ②琢磨 (2)捉摸·琢磨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思考”的意思。“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说法。“琢磨”指思索,考虑。
【例句】①货币是一个难以   的概念,一个故事,一种期望,它很难管理,只有在用以交换产品和服务的那一刻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②那些唱词,已经无法查找原创者,不知经过了多少代民间艺人的   ,所以完全符合民俗,句句动情,声声入耳。?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把握二、文本研读
1.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2.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3.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参考答案: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4.文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思路提示一:我觉得文中的“我”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太深,甚至自觉地为法西斯摇旗呐喊,冲锋陷阵,是一个生活在反动阵营里的人,不仅应该批判,还应该坚决地消灭。
思路提示二:他们有让人憎恶、气愤的一面,但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那种特殊的教育。因此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难处。
思路提示三:我比较同意后一种观点,我认为这篇小说是在写人存在的窘境,写人受到历史、时代等限制的命运。而战争小说只是人类荒谬的存在境遇的一个特殊案例和某种放大,战争中的个体命运相对于人类的命运而言,是一个无奈的符号。三、探究争鸣
有人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军国主义教育、甘为法西斯效力的青少年的形象,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值得批判的;也有人说他们在当时是受到时代和各种条件限制的,因此也应该理解他们。你赞成哪种观点?四、主旨归纳
小说以典故为标题,并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深意?答案:小说通过一名原本是学生、入伍仅三个月的伤兵“我”被送到用作伤兵医院的母校,截去了双臂和右腿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和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整个战争败坏了的年青一代的无可奈何,揭露了纳粹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小说的标题本身就奠定了批判和反思的基调,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  一、技法归纳
1.构思巧妙,视角独特
本小说构思巧妙,视角独特: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海因里希·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始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着读者。小说还运用悬念和暗示,使情节更曲折,吸引了读者,同时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捉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2.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3.人物自述,性格独特
虽然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中,还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我”不满的是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二、微型写作
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
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火车、地铁或公交车上的这种场景,200字左右。 ?
? ?
?写作示例:地铁进站了,屏蔽门在我面前徐徐打开,没有任何意外,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车厢低着脑袋的人,每个人的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闪亮的手机屏幕。“不好意思,请让一让。”站在车门口的小伙不情愿地按下暂停键,往车厢深处走了两步,好像对我打断他的手机游戏感到不满。放眼四周,只见人们都沉迷于手中的“小小世界”,或浏览新闻,或看影视剧,或刷微博微信。有人正发手机语音,有人不时扑哧一乐,有人在屏幕上舞动着手指……我到站了,车厢中的“低头族”们还沉浸在手机带来的欢娱中。地铁门即将关闭的一刹,一个“低头族”才抓着手机夺门而出……三、素材积累
【素材1】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一名德国伤兵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青一代的无可奈何。透过这一切,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义教育。
适用话题:教育;战争;肉体与精神。【素材2】
外面重炮在轰鸣,他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青年一代,战争教育使他们异化为战争狂人。他们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分辨侵略战争的本质。
适用话题:教育;战争;表象与本质。
【素材3】
他还想到为国捐躯,自己的名字将被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狂热的法西斯战争教育吞噬了年青一代的灵魂,他们懵懂盲从。他们并不明白为谁打仗,为谁献身。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单纯幼稚,不理解生命的价值。
适用话题:教育;战争;生命与价值。课后悦读 延伸学习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与前文照应,强调禁令对士兵的钳
制,使他们失去自由;为后文引线,预示着在战争这场噩梦中,士兵将失去生命。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环境描写,具有衬托和渲染作用。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着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反问,激起士兵的反战情绪,揭示作品的主题。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