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沁园春 雪》同步测试2(冀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沁园春 雪》同步测试2(冀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13 17: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沁园春 雪》同步测试2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和平(hé) 分外(fèn) 妖娆(ráo) 轻柔(róu)
B、成吉思汗(hàn) 今朝(zhāo) 俨然(yǎn) 茂密(mào)
C、自称(chēng )更衣(gēng) 单于(chán) 殉职(xùn)
D、陌生(mò) 接洽(qià) 数风流人物(shǔ) 手帕(p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冰封 莽莽 滔滔 B、蜡象 晴日 素裹
C、竞折腰 文采 风骚 D、天娇 大雕 风流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 (只,无边无际的意思)
B、原驰蜡象(指高原,即高原)
C、须晴日(等到)
D、稍逊风骚 (指风流倜傥)
4、仿写
① 仿照对偶例句,以物为话题,写出一个句子。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仿句:
②仿照例句,补写出一个比喻句。
例: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希望就是
5、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4)北国风光
(5)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6)只识弯弓射大雕
(7)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毛泽东,字 , 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 、
和诗人。
7、说说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其作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8、从表达方式上看,《沁园春 雪》上阕由景生情,下阕在议论中抒情,因此,应是一首以      为主的词。
9、《沁园春 雪》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 、 、 相结合的写法。上阕写景,有实有虚,由景生情;下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      ,抒发自己的   。
10、“欲与天公试比高”省略的主语是( )
A.飞雪和坚冰 B.群山和高原 C.诗人自己 D.长城和大河
11、本文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12、“望”字统领下文: 。
13、本文用“ , , 。”设想雪后天晴的景象,寄寓了深意。
14、本文用“ , ”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5、作者评论成吉思汗,用 的手法,惋惜中略带嘲讽。
16、《沁园春 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
17、《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 ,“雪”是 。
18、名胜古迹对对联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的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 )
(2)我其仙乎吞支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3)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奚何足算哉( )
二、阅读训练
(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文中“ ”、“ ”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赋予“山”、“原”以 ,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激动的情绪。
2、指出本段中哪些句子属于下列描写景物的方式。
A.概括描写:
具体描写:
想像描写:
B.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3、“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写出了地域的 ,显示了作者 的胸怀, 的气魄。
4、请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5、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把下面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用的修辞方法是( )
A.对比 拟人 排比 B.拟人 排比 对偶
C.比喻 拟人 对偶 D.排比 拟人 比喻
(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一段词是《沁园春 雪》的下阕,请简要划分层次并说明其大意。
2、词的下阕有过渡句,请写出
3、诗人在评说古人时,用了一个“惜”领起,那么“惜”是什么意思?它管到什么地方?有何深刻的的含意?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5、下阙“惜”的是( ) A.文采 B.风骚 C.文治 D.文治不足
6、《沁园春 雪》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A.为无产阶级革命建功立业。 B.鄙视封建帝王,赏重当今豪杰。
C.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D.歌颂祖国壮丽山河。
(三)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
                                  。
2.本词上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写出了祖国江山的美丽;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写出了对历代帝王的看法。抒情贯穿本词的始终。
3.词中哪几句是作者想像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4.词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写出来并说说含义。
                                  。
5.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歌?请举两三例。
                                  。
三、拓展延伸
阅读诗文并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予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将本词与《沁园春雪》比较,说明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
2.前三句点明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
3.“看”字统领了哪几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4.“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好在哪里?说明理由。
5.本词上下阕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
答案:
《沁园春 雪》同步测试参考答案
一、 语言训练
1.B 2.D 3.D4.①略(对偶句即可)②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意思对即可)5.⑴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⑵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⑶指称雄一世的人物⑷我国北方⑸黄河⑹比喻善射⑺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⑻鞠躬,倾倒
6. 润之、湖南韶山、思想家、军事家、革命家7. 比喻、拟人。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原"腾飞的气势,写出了"山""原"无畏的气概和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
8.抒情 9. 写景、抒情、议论、北国雪、历代英雄人物、抱负10. B11.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13.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14.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5.欲抑先扬16.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7.词牌名、题目18⑴黄鹤楼⑵岳阳楼⑶泰山
二、阅读训练
(一)1.舞、驰、生命2.A.⑴~⑶、⑷~⑽、⑾~⒀ B.⑷~⑺、⑻~⑽
3.广阔、博大宽广、雄伟旷达4.第一层(1~3)总写北国雪景
第二层(4~7)具体描写北国风光第三层(11~13)想像雪后北国风光
5.略(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根据诗句描绘出美丽的景色)
6.C
(二)1. 第一层(1~2)过渡第二层(3~9)评论五位帝王的文治不足第三层(101~12)点明主旨,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惜"是可惜、叹惜、惋惜,有美中不足之意。它管到"射大雕"一句,统领下面对历代帝王的议论,概括了他们的文治不足。4.这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5.D 6.C
(三)1.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偶: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
2.描写 议论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借助想像把人引领到一个辉煌的境界,现出一派新气象。用“分外妖娆”来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热爱祖国的情感。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将几千年封建历史及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风流人物。他们不仅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表达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5.(唐)柳宗元《江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拓展延伸
1.结构框架相同,字数相同,上阕13句,下阕12句。
2.寒秋 橘子洲头 “我”看湘江北去。
3.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
4.“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轻快,像在空中飞翔一样的特点。
5.上阕:设问,引出下文,自问自答。下阕:反问,答案包含在问话中并回应前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