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语言,存在的家园
汉字的王国
语言的演变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课外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第一》)
【译文】 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存心,以仁心行事。
【领悟】 学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人人修养道德,循礼而行,社会才能安定发展。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领悟】 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基本原则,而非严刑峻法。导入阅读吕叔湘生平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几次见到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敬重和钦佩的人物。俞平伯两耳不闻窗外事,吕叔湘正好相反,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年轻时翻译的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他的高深学问远不是我这样的外行可以评论的。想说的只是,吕叔湘的身上具有人文关怀色彩,他的为人足以作为楷模,祖父就经常教育我要向他学习。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伯父叶至善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以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写成了吕淑相。我父亲想写信,希望他能放人一马,但最终还是没敢,因为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
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不仅在学问知识上对人有帮助,译文本身也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谈起自己的写作,总说他最初的文笔就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曾经风行一时。
(节选自叶兆言《吕叔湘生平》,有改编)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学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2.背景解读
课文节选自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据作者在序中说:“1964年春天,有一天《文字改革》月刊的编者来看我,问能不能给那个刊物写点有关语言文字的普及性文章。结果就是后来在《文字改革》月刊上分期发表的《语文常谈》。原计划写8篇,可是刊出7篇之后,‘文化大革命’来了,杂志停刊,第8篇也流产了。后来也曾经想把旧稿整理印成一本小书,可是那几年的风气是以不读书为贵,也就迟迟没有着手。最近受到一些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们的督促,才又鼓起劲来修修补补送给出版社,离最初发表已经16个年头了。给这些文章取这么个名字,无非是说,这些文章内容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叫做‘常谈’比较恰当。”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文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四个部分。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3.文学常识
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
(2)议论文主要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来阐明道理。它以说服别人为目的。
(3)议论文的表达方式是以议论为主,记叙、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答案:xī yì qíng zè jiā qí jiá huì jī jǐ ké qiào zháo zhāo2.字形辨认答案:(1)脾脏 啤酒 奴婢 睥睨 裨益 (2)翡翠 芳菲 诽谤 斐然 (3)水泵 趸货答案: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3.成语梳理
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不知所云: ?(2)久而久之: ?答案: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与日久天长比较,“久而久之”偏重在经过的时间,“日久天长”泛指时间长了,着重积累的时间。答案: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 (4)晨钟暮鼓: ?答案:现多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说暮鼓晨钟。暮,傍晚。佛寺、道观早晚仪式。早上敲钟,晚上打鼓。 (3)卓尔不群: ?(5)俟河之清: ?答案: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俟,等待。 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
论证方法在文中运用的灵活性
文中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的论证方法。作者灵活地运用的举例法可分三类。第一类,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就从语言具有时代特征的角度论证了语言的演变,饶有趣味,让人印象深刻。第二类,典型举例,如第一部分论证古今汉语差别大,就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从字形、语汇、语法等方面加以证明,十分典型,说服力强。第三类,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论证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等一连串例子,非常明确。参考答案:在语言三要素中重点谈语汇,是因为“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至于语音,尽管古今差别很大,但是光看文字看不出。因此,语汇的变化情况得重点谈。二、局部揣摩
1.文中语言的变化谈了三个方面,哪个方面又是论证的重点?为什么?高考小贴士 布局谋篇类高考设题主要题型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其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句段的作用如:
①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与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②中间段:承上启下,引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③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参考答案:词义弱化,表程度由高到低,由强而弱;词义缩小,表范围由大变小。如“公”,古代表爵位、尊称,现在不用或用得很少,词义在缩小。再如“甚”,古代表程度很高,有“太”“非常”的意思,语气也很强;现在说“甚美”,虽有“很”的意思,但语气削弱了很多,词义弱化。2.“词义弱化”与“词义缩小”有什么不同?并请分别举例说明。3.本文为了更好地论证问题,采用了哪些论证手法?简单举例说明。参考答案:本文三个部分20多个自然段,绝大部分运用了举例的方法。但是同中有异,同为举例说明,有假设举例,如朱熹听孔子谈话;有典型举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有列举举例,如《诗经·鲁颂》的《 》提及的十六种马的名称。此外,表示举例的一些带标志性的词语用得富于变化,如“比如”“如”“例如”“又如”“像”“……的例子”“……的事例”等等。
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使用,如第二部分第四段,先后举了三个例子,说“几”“床”“坐”三个词的内涵是怎样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讲“坐”时又结合运用了引用的方法。三、探究争鸣
面对语言的变化,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什么?思路提示一: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
思路提示二: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
思路提示三: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
思路提示四: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吐故纳新是我们对待演变着的语言的正确态度。随堂训练 巩固学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解析:C A项,“氛”应读fēn;B项,“给”应读jǐ;D项,“芷”应读zh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扭捏 阴霾 驰援 急风劲草 促膝谈心
B.肆意 坐阵 规矩 通宵达旦 烘云托月
C.贻误 甬道 真谛 屈指可数 语无伦次
D.甄别 绪论 喝彩 名门旺族 共商国是解析:C A项,急——疾;B项,阵——镇;D项,旺——望。3.(2017·全国Ⅱ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解析:A ①“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使用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的美景。②“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使用错误。③“博
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④“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⑤“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出了问题。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使用错误。4.(2017·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解析:D A项,“营造……的形象”搭配不当;B项,语义重复,把“左右”删掉;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将“完成后”删去。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5段,回答5~8题。
5.【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结构】第一段体现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
?解析:注意第一句中“语言也是这样”、第二句中“语言的变化”,后文的举例、解释,都是对中心句的具体化。答案:(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2)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6.【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第一段第三、四句和第一、二句的关系
怎样? ?
?解析:第一、二句指出中心论点。理解第三句、第四句的意思,可以发现这两句是从不同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两句之间属于并列关系。答案:第三句是从语言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对中心观点的说明。第四句是从语言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的角度对中心观点的说明。这两句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的。7.【对应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一段第三句中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
?解析:此例饶有趣味,但真正回答还需深入思考。可以联想复句之中的假设关系,借以帮助理解朱熹孔子相遇的故事。举例论证的作用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增加文章趣味性,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答案:这是举例论证法。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是因为朱熹是南宋的儒学大师,为《论语》做过注解,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低,而是语音、语法、词汇的问题了,很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所举事例很有典型性。8.【对应考点:分析论证方法】第二段至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解析:方法类题目一直是各类考试常出的题目。首先应了解有哪些具体的论证方法,再仔细判断该题使用了哪些。二段至五段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还就其中的词义、语法等现象进行古今对照。答案:第二段至第五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和比较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更容易使人接受。运用比较论证,可以让人更清晰地看到古今语言的变化,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课外悦读 延伸学习萤火虫不能仅仅在道德“萤照”下残喘而生
5月29日,上万只萤火虫在南宁市东葛路延长线一商业区内被放生,活动相关负责人称萤火虫是网购,但现场工作人员却称系从本地野外抓捕。当晚记者赶到现场时,“漫天荧光”已经不再,除了若干只零星飞起的萤火虫,其余的成堆趴在舞台上,奄奄一息,任由孩子们拾起玩耍。尴尬的是,萤火虫并非保护动物,仅靠民间组织的保护和道德的谴责,很难遏制滥捕萤火虫的行为。(5月31日 广西新闻网)
夏夜飞舞的萤火虫,曾被视为浪漫的象征。然而,正是因为其所营造的氛围,萤火虫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围捕,以供各类商家在营销活动中营造氛围,以至于放飞活动等同于放死活动,萤火虫的生存,在各类消费需求下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从最开始的小范围放飞营造氛围,到后来的商家、公园等相关的大型娱乐活动,但凡是需要营造浪漫氛围、吸引眼球的场合,萤火虫都得“舍己照人”。活动现场,商家乐了,游玩的人也乐了,但唯独受到伤害的却是这些“背井离乡”的萤火虫。
而根据萤火虫的生长特性,离开栖息地就等同于死亡。特别是跨地域的大型放飞活动,越来越成为商家的一场营销盛宴,而萤火虫则在劫难逃。在萤光暂现后,走向生命的尽头被迫等待死亡。
然而,萤火虫的自然浪漫与其生存似乎在商业的侵蚀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方面是商业人员的逐利性大范围无节制的滥捕滥放,另一方面则是萤火虫依然是处于法律外缘的非保护动物。在强大的需求下,萤火虫只能祈求幸运的躲过围捕的厄运,但这种概率会随着商业围捕不断扩大而变得日益渺茫。 可喜的是,放飞即等于放死的萤火虫围捕,已经引起了昆虫保护组织等公益组织的关注,也发起了一系列的呼吁与抵制活动,一些在媒体已经放出风的放飞活动,或被迫或主动取消了放飞活动,这应该是萤火虫保护的阶段胜利。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发布了禁止销售萤火虫活体的公告,这是萤火虫保护的又一个胜利。
但是,欣喜之余,萤火虫保护并不能因此而过于乐观。淘宝平台的自律和公益组织的关注,并不能代替法律保障的刚性、周密性和广泛性,让人不得不担忧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保护萤火虫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虽然萤火虫是益虫不容否定,但益虫未受法律保护的事实也应该重视起来。
公众对萤火虫的保护,是一个广泛性基础的保护网,但这不能也不应该替代法律的“保护网”。在解决任何问题上,道德和法律不能混为一谈,正如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因此,公众对萤火虫非法放飞的道德谴责,往往是羸弱的,甚至有些不堪一击。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