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2号角为你长鸣五人墓碑记课件苏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2号角为你长鸣五人墓碑记课件苏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30 21: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五人墓碑记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课外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高大的泰山,如果背对也会看不见;细毛的末端,如果仔细去看,也能看清。
【领悟】人做事,第一要看准方向,路子要对;第二要踏实去做,尽心尽力。认真,用心,是做好事情的不二法门。
2.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领悟】一家如此,一国更是如此。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洞察处治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导入阅读五人墓
[清]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①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②。 阘冗③朝廷党④,峥嵘⑤里巷夫⑥。 田横岛⑦中士,还敌五人死? 【注】 ①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吴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②屠沽:屠夫和卖酒人,指普通市民。③阘(tà)冗:阘茸,卑微低贱的意思。④朝廷党:指身居高爵显位的人。⑤峥嵘:高尚,不平凡。⑥里巷夫:指平民。⑦田横岛:楚汉相争时,齐国旧贵族田横曾自立为王,汉朝建立,他与部属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与二客同赴,因耻于臣汉,自杀于洛阳附近。二客葬田横后亦自杀以殉,岛中五百人闻讯全部自杀。
赏读: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赞扬了五人虽出身卑微,却品格高尚;又以两处类比,用侠士要离和田横等五百义士的典故来衬托五人忠肝义胆。本诗激奋昂扬,既颂扬五人的高尚品格,也点明五义士的正义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崇祯时,他组织成立爱国社团“复社”,与阉党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在文学上主张“兴复古学”,“务为有用”。著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词。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2.背景解读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启六年(1626)三月,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3.古代文化知识
(1)碑记
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之上,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一种文体。最早的碑记,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刻石。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叙述,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2)七录斋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幼年时,家中财产被身为工部尚书的兄长张辅之凌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死。张溥因为是庶出(其父与婢女所生),家族中人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但张溥不妄自菲薄,他洒血书壁,暗暗发誓要自强不息,与好友张采日夜在家苦读,并对经典不惮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默诵,直到能够流利背诵为止。著名的“七录斋”的故事由此产生。明天启四年,张溥与江南文人在苏州创立“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又发展夏允彝、陈子龙等加入,以文会友,兼议朝政。他们崇尚气节,欲在明末的风云变幻中有所作为。“应社”诸人就是未来“复社”的骨干。(3)【祠】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4)【缇骑】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高官的随从卫队。因穿着橘红色衣装,故称缇骑。汉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也是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代锦衣卫校尉,清代步军衙门番役等。
(5)【谥】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6)【社稷】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安危。二、基础积累
1.通假字答案:(1)“有”同“又”,连词,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3)“赀”同“资”,钱财2.一词多义答案:(1)整理、修治/清除、去除/逝去、过去/除了、除非/授官 答案:(2)私人的、个人的/偏私、偏爱/偏向 (3)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介词,因为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筑墓 (2)名词作动词,表扬 (3)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4)名词作动词,抚慰 (5)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这里是用棺材收殓的意思 (6)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7)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答案:(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 (10)形容词作名词,远处的人;近处的人 (11)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12)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作用 (13)形容词作名词,轻重的区别 (14)形容词作动词,表明 (15)形容词作动词,过完答案:(1)两个词,行,品行;为,成为 (2)有权势者的亲信、党羽、心腹 (3)痛恨 答案:(4)脸色,神色 (5)非同寻常 (6)头颅,借指性命 (7)神情5.特殊句式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4)谁为哀者(        )
(5)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6)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7)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8)断头置城上(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状语后置句 (4)宾语前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 (7)定语后置句 (8)省略句6.名句默写
(1)《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敬仰的句子是:
            ,               。?
(2)《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        ,
           。?
(3)作者用感慨读书人在阉党专权之时“         ,       ,
        ?”以此来和五人对比,突出五人的深明大义。?答案:(1)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斯固百世之遇也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记叙
(1)葬之旌之 (2)独五人皦皦 (3)苏州人民英勇抗暴 (4)五人就义  议论 ↓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义2.写法鉴赏
(1)叙事与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三、四段叙事(五人墓缘起、斗争事迹),二、五、六段评议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义”,然后接着叙五人斗争事迹,五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议论随叙事内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对比
对比:①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②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③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④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作用: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就义的壮烈事迹。参考答案:“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不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文章所议的就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文章所抒的也是对烈士义举的崇敬之情。所以,文章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二、局部揣摩
1.开篇第一句不像一般碑记那样指出人物的籍贯、表字或职位等,而是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来概括五义士牺牲的原因。这样开头,对全文有什么作用?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此处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五义士临难不苟、从容自若的神情,寥寥几笔,就把五义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突出五人的浩然正气,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者突出就义时的这个细节,意在突出五人疾恶如仇的思想品质,表现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歌颂五人高尚的人格尊严。而“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更突现了他们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五义士是“真的猛士”。3.文章第6段结尾写道:“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参考答案:本文中心是歌颂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鄙行径,指出了五人为国家而死意义重大,赞颂五人的高风亮节。他们“素不闻诗书之训”,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与那些饱读孔孟之道、卖身投靠权贵、临难变节的士大夫比较,高尚卑劣自然分明。
作者要用这篇碑记,来说明死和生的重大意义,说明普通百姓对国家的重大作用。4.虽然人民是推动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但中国古代的典籍很少有正面记载人民斗争的。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参考答案:文章用“激于义而死”领起全篇,评价五人是为“义”而死,并由五人的死生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对五人的死给予了高度评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原文进行分析和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二是注意分析概括的对象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看写法。在分析文章的写法时,要抓住文章形式上的显著特点,进而使分析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同时还要注意着重分析文章的内涵,这样有利于整体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2.析意图。有关历史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或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要结合历史背景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高考小贴士 3.抓关键。文中大多有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一些抒情、议论性语句,抓住这些体现文章中心而又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关键语句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4.查语境。“语境”即具体的语言环境。具体而言,就是要弄清每个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针对的具体对象,即看清选项所述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情的,具体体现在文中的哪一个语句、哪一个文段中,要联系全文去考虑,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三、探究争鸣
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个人,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谈笑以死。“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请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有关历史人物,思考“生还是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思路提示一:生还是死,其实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的选择,因为当你选择做一件大事时,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思路提示二:生还是死,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也许不会碰到生死抉择的境地,但我想只要我们抱有“生,将以有为;死,重于泰山”的信念,我们就一定会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沉稳而坚定。
思路提示三:“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他们没有任何的个人目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会被别人赞扬,更没有想过有人会为他们立碑记传,甚至连是否全尸都可能没考虑过,但是他们心中有杆正义的秤,可以不计一切后果,他们连死都不怕了,还怕生吗?“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随堂训练 巩固学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B.敛赀财以送其行
C.独五人之皦皦
D.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解析:D A项,“厌”同“餍”;B项,“赀”同“资”;C项,“皦皦”同
“皎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 D项,按:追究,查办。3.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解析:D A项,“私人”古义指有权势者的亲信、党羽、心腹;今义一般指个人。“非常”古义指非同寻常;今义是副词,十分、极。B项,“颜色”古义指脸色,神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
觉所产生的印象。“痛心”古义指痛恨;今义指极端伤心。C项, “当道”古义指当权者,文中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指路中间。 “首领”
古义指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D项,“行为”古
义是两个词,“行”指品行,“为”指成为;今义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大义”古今同义。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解析:A “屈”是使动用法,其余都为意动用法。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不能容于远近
D.显荣于身后解析:D D项,状语后置句,“于身后显荣”。其他三项都是被动句。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完成6~9题。
6.【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 C项,请:申告。7.【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C C项,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他。B项,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用,凭。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8.【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把五人之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B.选文第二、三段记述了苏州老百姓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C.民心所向,正义所在,通过人民的各种表现,反衬阉党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
D.选文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位义士慷慨就义时的形貌,表现了他们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解析:D D项,“丰富的语言”说法不准确,应是“简洁的语言”,这一点可以从选文第三段看出。9.【对应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译文:? ?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译文:? ?答案:(1)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筑墓安葬在这里,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殓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解析:(1)夫:句首发语词,无义。去:距离。墓:名词作动词,筑墓。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止:通“只”。有:通“又”。(2)发:拿出。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这里是用棺材收殓的意思。卒:终于。课外悦读 延伸学习千秋遗爱在人间
刘征泰
  绕过文臣武将塑像长廊,穿过先主正殿,就来到诸葛殿前。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见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小楼外侧,有亭翼然。亭中置石琴一架,不免使人联想起“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场面。也许,在月色皎好的夜晚,丞相魂兮南来,还会在亭中抚琴清操一曲,向陵墓中的先主娓娓述说当年隆中晤对的知遇之恩……
诸葛殿高大而宏敞。飞檐凌空,气势不凡。门外有细砂石栏,有纹铁香炉。门楣上,迎面一幅巨匾,灿然书写着四个闪金的大字——“名垂宇宙”。
他,安详地坐在堂上。金身玉面,黑髯飘拂,神采奕奕,气宇轩昂。左手扶膝,似在深心运筹北伐大计;右手,拈着人们熟悉的那把羽毛扇,又像是置身于东吴万千军中,从容不迫,舌战群儒……
肃立在他的雕像前,我每每浮想联翩。 诸葛亮不是历史的幸运儿,他那灭魏吞吴的宏愿始终未能实现。他也不是完人,更不是小说中那个踏罡步斗、呼风唤雨的神仙。论才学,他稍逊庞统;比奇谋,他不如法正(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同时更没有关、张之辈值得夸耀的资历。可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他却得到那样多的同情、敬佩与爱戴?
他生于群雄并起的炎汉季世,待到刘皇叔三顾频繁之际,曹阿瞒早已横扫诸袁,奄有了北方的大部,碧眼儿也坐稳了江东。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他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即使这样,他还是竭尽人谋,提出取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殊不料彝陵一败,先主崩殂,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他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
北伐中原利耶弊耶?那是研究者们的事情。可是,有一些事实却是无法抹杀的。——他平定南中,夷心归化;他发展农桑,境内安康;他厉行法制,贵贱无欺;他严勒军纪,众口皆碑。至于他本人,则廉洁奉公,惟有一些薄田和桑树供子弟读书、生活,而自己则不增一寸生财,“随身衣食,悉仰于官”,真可谓两袖清风!临终前,他拒绝厚葬,并指定要埋在汉中前线,他要亲眼看见大汉的旌旗插向长安、插向中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中有人民,人民才会为他的事业去奋斗,去效死,这真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至理!
在南中,各族人民怀念他,亲切地唤他“孔明老爹”;他带兵翻过的大山,后人取名“相公岭”。到处都有他的遗迹,在湖北,在陕西,在甘肃,在四川。成都西北郊有一处地名叫“九里堤”,当年曾挡住府河的激流,保护了大量的良田。而九里堤人们又称为“诸葛堤”。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已经化为一座石的雕像,或者,一棵植根于人民心田的枝叶常青的大树……
(《中国作家》)
  赏析:作者满怀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游览了武侯祠,于是发怀古之幽情,挫历史于笔端,写成了这篇纪念性的文章。文章文笔流畅,知识宏丰,开阖自如,酣畅淋漓,抒发了人们对一代贤相的深切怀念之情。这篇游记重点在于写人,在于褒扬诸葛亮。这就决定了在内容上,它更多关注的是诸葛亮的人生际遇、重大贡献、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境界。
是的,诸葛亮为后人留下了无限感慨,让后人唏嘘不已。正是像诸葛亮一样的前辈先贤,还有成千上万的平凡人,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