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氓课件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氓课件苏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30 21: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笔落惊风雨
风骚比兴
氓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检测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领悟】 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和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领悟】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内心下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 。导入阅读善易不卜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两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品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先河,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其中,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小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诗经》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2.背景解读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在封建社会那么强大。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3.古代文化知识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 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歌。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诗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比,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用了这种手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的韵味和感染力。(2)《诗经》中的名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
黍离》)
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
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
⑧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⑩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3)文化积累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②卜:用龟甲或兽骨占卜。
③筮:用蓍草占卦。
④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二、基础积累
1.通假字答案:(1)“无”通“毋”,不要 (2)“匪”通“非”,不是 (3)“于”通“吁”,与“嗟”组成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4)“泮”同“畔”,边界答案:(1)动词,说/名词,说法/句首助词,没有实义 (2)语助词,乃、就/副词,又,且/动词,充满/名词,年 (3)介词,把/连词,来/介词,用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2)数词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3)均为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3.词类活用答案:(1)至,到,到达;于,介词,引出处所 (2)把……当作 (3)多年4.古今异义答案:(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5.特殊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1)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2)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3)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4)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6.名篇名句默写
(1)《氓》中用“        ,        ”活泼俏皮的语气,表现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2)《氓》中“      ,       。      ,      ”
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
(3)《氓》中女主人公用“     ,     。     ,     。
        ,        ”几句呼告,写出了女子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也对男女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4)《氓》中运用“     ,     ”和“      ,     ”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生活到面容憔悴的弃妇被抛弃的痛苦。?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本诗中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1、2、5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比、兴手法主要在诗的第3、4章。第3章的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4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子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的意思。第6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水、隰地有岸有边来反衬自己的苦海无边,写得既质朴又形象,极具乡土气息。(2)叹词、叠字的运用
当诗人抒发强烈的情感或表达深沉的思想时,经常用呼告或感叹词来表达。如当女主人公追叙婚前恋爱生活,追叙感情比较稳定的时候,没有使用叹词;而当她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时,情感最强烈,连用六个“矣”字,表达出了她受虐待,被抛弃的痛苦、怨恨和面对兄弟的咥笑所感到的孤独无援。最后一章,女主人公毅然决然地说出“亦已焉哉”!“焉哉”两个语气词连用,反衬氓的负心,至此悲愤之情达到高潮,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氓的愤慨和决绝!此外,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等叠字,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善良,更将氓那“蚩蚩”的假老实、“言笑晏晏”的假温情、“信誓旦旦”的假忠诚揭露无遗。二、局部揣摩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参考答案: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的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 勤劳。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使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现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2.《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那个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氓”,意为“民,百姓”,这里用来指男子。女主人公初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热烈思念。“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士”也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高考小贴士】
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句子一般在诗的结尾,要结合诗的题目作出正确理解。间接抒情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往往耐人寻味,意蕴深长。要结合全诗内容,充分挖掘那些作为情感寄托物的景物和事物的内涵,尤其是那些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蕴含的情感。三、探究争鸣
《氓》中美丽、温柔、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当时的时代特点,谈谈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思路提示一:“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思路提示二: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这是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社会舆论)
思路提示三: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思路提示四: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随堂检测 巩固学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 A项,“垝垣”的“垣”读yuán;B项,“愆期”的“愆”读qiān;“淇水汤汤”的“汤”读shānɡ;D项,“犹可说也”的“说”读tuō。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B.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解析:B A项,于,通“吁”;无,通“毋”,不要。C项,匪,通“非”,不是。D项,说,同“脱”。解析:C A项,宴:欢乐;B项,爽:过失,差错;D项,乘:登上。解析:D D项,“偕老”古今意义相同,都指夫妻共同生活一辈子。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均为古今异义词。“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至于”,古义:至,到,到达;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三岁”,古义:多年;今义:表示具体的年龄。解析:A 例句与A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下雨;C项,数词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项,意动用法,以……为迟。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方面是写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另一方面是写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枯竭。6.【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所选文段有三处使用了比兴手法,请找出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实际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7.【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选文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如何看待女主人公“静言思之”的教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种表面上的自怨自艾,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她的悲剧从个人而言,从一开始就为情所迷,自陷情网,乃至私奔,不能看清“氓”的本来面目,一言不合就发怒的未婚夫,婚后的家庭暴力在所难免。从社会而言,男女不平等,女子没有社会地位,只是男人的附庸。在男权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封建礼教才是其婚姻悲剧的根源。课后悦读 延伸学习溯水而上
陈蔚文
风,雅,颂。
这三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耜”“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们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美。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士卒,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谷风》中的弃妇,坚贞是《邶风·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郑风·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白色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一下刺酸了我们的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赏析:《诗经》是一部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的发现与挖掘。本文通过联想和想象,串联了《诗经》中的众多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情景与内涵,使那些跨越千年的事件和人物又鲜活靓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语言华美,手法多样,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