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课外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领悟】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领悟】 这是当时楚地流传的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导入阅读金钱有能非万能
我觉得金钱能买到两样东西:第一,能买到物质的东西,这只要有钱马上就能买到;第二,金钱能买到大部分的自由。
但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也有两样:第一,买不到尊重,你不能说有钱就能买到别人发自内心对你的尊重,他可能会羡慕你有自由、有财富,但他不一定尊重你;第二,金钱买不到追随,你有钱,有才能的人也未必追随你,也就是说,你不能保证很多高人愿意跟你合作。
那么,尊重和争取人才靠什么?靠的是道德,有道德、有修养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个人如果又有钱又有道德,同时又很有能力,让大家相信跟着你能不断进步,跟着你不但能成功,而且能克服很多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就是你能力的最好体现。如果你很有远见,每件事都能往前走,就会有很多人才追随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是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李世民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科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时所讲的一句话,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领导,也应当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和境界。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生于比利时的根特。美国科学史专家。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2.背景解读
很长时间以来,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特别是部分西方人贬低甚至否定东方文明,对东方文化、东方文明没有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势必越来越使更多的西方人看待东方文明如“雾里看花”。本文作者乔治·萨顿作为一名熟知科学史的科学家即从科学角度对东方文明做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3.文学常识
(1)萨顿去世50周年 科学史终成独立学科
2006年是乔治·萨顿去世50周年。全世界科学史研究者都在怀念这位“科学史之父”。科学史在萨顿手中,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上海交通大学组编的“萨顿科学史丛书”共5辑,包括《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科学的生命》《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科学的历史研究》和《新人文主义的桥梁》。前4辑是萨顿的原著,基本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萨顿的思想、观点和学术路径,第5辑是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专门解读萨顿的著作,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深入解读萨顿的著作,可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萨顿及其思想。(2)萨顿的科学史观
萨顿的科学史观包含四个指导思想:①统一性思想;②科学的人性;③东方思想的巨大价值;④对宽容和仁爱的极度需要。用萨顿的话来说,这四个指导思想像瓦格纳歌剧中的主旋律那样始终贯穿在他的著作中。如果进一步分析萨顿的这个主旋律,我们便不难发现,在这个主旋律当中似乎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东西存在着,那就是科学的人性。可以说其他三个指导思想都离不开科学的人性,或者说是科学的人性这一思想的展开。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答案:fù mán dǎo shùn yù chén zēnɡ làn wěi shí zhì màn mán wàn qiánɡ jiànɡ qiǎnɡ2.字形辨认答案: (1)赴汤蹈火 滔天大祸 (2)地域 鬼蜮伎俩 (3)高耸入云 修葺 参茸 (4)车辙 澄澈 撤诉 (5)蔓草 谩骂 帷幔 漫不经心 (6)骇人听闻 形骸 核发 言简意赅答案: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含贬义。 3.成语梳理
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重蹈覆辙: ?(2)绝无仅有: ?答案:形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 答案: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4)骇人听闻: ?答案: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3)十全十美: ?(5)气势汹汹: ?答案:汹汹: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 (6)盛气凌人: ?答案:形容以威严或骄横的气势压人。今多用作贬义。。 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
(1)比较的方法。文章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其中有历史的比较,也有各种不同见解的比较,或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作者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辨明正误,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正反结合起来说理,显得有说服力。
(2)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如:第二自然段“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常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第十自然段“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参考答案:东方科学为西方科学提供了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西方科学更注重科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东西方科学各有优势,比较而言,东方科学更具源头作用。二、局部揣摩
1.如何理解“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这句话的意思?2.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对待东方文明的态度,请分条陈述。参考答案:(1)从历史的眼光看东方科学。它孕育了西方科学,并给西方科学以灵感。因此,作者怀着感激之情对待东方文明的恩惠。
(2)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东方科学的未来。作者认为,当东方人一旦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时,其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并坚信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
(3)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东方科学的现在。他不因西方科学的强大而傲慢地对待东方科学,而是看到了两者互相借鉴、互补发展的关系。3.为什么西方文化离不开东方文化?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东方的人文理念可以拯救西方文化。因为西方科学实验偏于方法的应用,而忽视了思想。而离开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这种局限表现为:其一,许多思想领域不能使用它;其二,“科学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4.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参考答案: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高考小贴士举例论证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举例要扣题
只有围绕文章中心去选取生活事例来证明论点才有针对性、说服力。
2.举例要叙议结合
(1)叙述精练,议论恰当。
叙述事件要抓住事件的主要属性,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随意增添内容,“议”要恰当,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要以事件为基础,在事件的基础上展开议论。
(2)叙议之间要衔接,要有连接点。
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是叙述的升华,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3)要与记叙文中的“叙”区别。
夹叙夹议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它要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叙”要体现人物思想。“议”要升华人物思想。
3.举例要简练
议论文的特点在于说理,重在议而不是叙,这是由体裁决定的。因此,举例一定要简练,且要高度概括。
4.叙述事例要有文采
任何文章都应体现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高考作文,更应尽显语言个性,展示文采。
举例论证法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思路提示一: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新鲜,所以爱过洋节,这没有什么,只要不过分地浪费金钱和时间在这上面,我想过洋节没有什么不好,对社会来说,还能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呢。在我看来,中国近些年与世界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过洋节是中国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的一个良好表现,只有真正地融入世界,世界的大舞台真正接纳了我们这个大国,我们才能继续稳步向前发展。
思路提示二: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去过洋节,而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现在过洋节,是为了将来能够让外国人也过我们的中国节,我们应该中国节、外国节一起过,不应该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三、探究争鸣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西洋化,就拿过节来说吧,中国的七夕就不如国外的情人节来得浪漫。你如何看待中国人过洋节而冷落中国本土节日的现象呢?思路提示三:其实过节只是一个形式,只要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开心就行,为什么一定拘泥于形式呢?年轻人的思想意识和父母有很大的差别,对传统的节日可能根本不知道,加上对西方文化接受的较多,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其实父母也不要苛求孩子太多,孩子只要能在传统节日和平常的闲暇时间多看望自己的父母就行了。
思路提示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实实在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随堂训练 巩固学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解析:B A项,“憎”应读zēnɡ;C项,“忱”应读chén;D项,“露”应读lù。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就在一二十年前,高铁是否应该建设、怎么建设的争论曾经喧嚣一时。今天,争议已成烟云。高铁线路不断延伸,高速列车风驰电掣。
B.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剑牌。
C.拉斐尔精心绘制的《雅典学院》画典,出神入画地再现了一幕往古高端精神文化生活场景,五百多年来,引得多少人浮想联翩、遐思无限……
D.奉行“好人主义”的领导干部多了,党内清风正气就会得不到发扬,歪风邪气就会得不到遏制,申张正义者就会受到冷落孤立。解析:A B项,挡剑牌——挡箭牌;C项,出神入画——出神入化;D项,申
张——伸张。3.(2017·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二模)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解析:C ①风雨如晦,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②走马观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可改为“走马灯”。③举重若轻,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④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的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多用于贬义。重复,删去“自己”。⑤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可改为“微乎其微”。⑥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4.(2017·全国Ⅱ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解析:C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加上“这一年”。B项,“使……”导致第三分句主语残缺,去掉“使得”一词。D项,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搭配不当。5.(2018·安徽联盟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地铁施工是为了以后出行方便,作为一名本土企业家,我定会鼎力支持。
B.我进去之后,蒋问了一声“家父的姓名”,接着又问了我父亲早期的学历。
C.临别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我很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D.喝过两盏茶后,吕端笑着问道:“赵大人深夜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解析:D A项,“鼎力”为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B项,“家父”是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C项,“惠存”为敬辞,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至4段,回答6~9题。
6.【对应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如何理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这句话的含意? ?
?解析:答题时应注意结合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本身的特征。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关系,一定要注意“母亲”和“父亲”的深刻内蕴。答案:这句话说明“实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产物。 7.【对应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解析:筛选信息时要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句,如第二段中“第一件事”和第三段中“第二”的提示,再结合上下文语境:第一段提出反驳的观点“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接着作者提示“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由此可知,二、三段为举例论证。答案:采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事实,用事例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有力地说明了东西方文明不是对立的。 8.【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认为希腊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
?解析:答题时一定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希腊人的评价,找出相关内容,加以概括总结,答案不难得出。至于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答案:作者的观点是希腊人认为他们的希腊精神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忽视、排斥犹太精神,自认为是文明人,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拒绝接纳其他文明,结果使希腊文明很快衰亡。
作者引用这一事例是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而要引以为戒。要主动了解、接纳东方科学,从东方科学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使西方科学延续、发展。同时还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但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9.【对应考点: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者认为:“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你是怎样看待西方文化的? ?
?解析: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答案:我们从西方文化中学到了科学、客观的实验精神和理性的研判传统,从而补充了我们文化中的不足。课外悦读 延伸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
杨叔子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的正确性,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基因技术,将人与黑猩猩进行某种杂交,肯定会出现一种新的生物,这种新的生物是否比人更聪明、更健康?这绝对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它比克隆人更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更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的正确性,可能事与愿违。“应该是什么”的“应该”一定要合乎“真”。据说,过去在我国某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自然“应该”。然而,当时并没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况,谁知该处水不多,树种下去,开始有水,蓬勃生长,一旦此水吸尽,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沙漠下面的水都没有了。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然而,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即数学上所谓的“交集”。既善又真,是“交集”。不处于“交集”中的“是什么”,有两类:一类反善、反伦理,就决不能做;一类不反善、不反伦理,就应该按实际情况去处理,而决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因为其中不少是十分基础性的研究。历史已再三表明,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不仅满足了人类精神世界中好奇的需要,而且其中不乏对后来重大的科技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研究工作。不处于“交集”中的“应该是什么”,也是一样,也有两类:一类反真,反科学,就不能做;一类并不反真,不反科学,也无现实的恶果,就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禁止,因为其中不少是美好的大胆的愿望、幻想、希求。历史也已一再表明,人类许多了不起的科技成果正是前人美好的大胆的愿望、幻想、希求所导致的,人类许多坚韧不拔的前赴后继的奋斗是受此激励的。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同源共生,存在着“交集”。其根、其源、其交集都存在于实践之中,即使是杰出的科技大师与卓越的文艺大师,乃至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的。
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相关互通。然而,科学毕竟是科学,人文毕竟是人文,既彼此密切相关,又相互明显区别,即“和而不同”。相关,表明可以互通,可以互补。区别,相异,表明应该互动,应该互补,以求共同和谐的发展,以求有利于高素质高级人才的培养。这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养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科学承认外界,人文关怀外界,只有既承认外界,又关怀外界,才能同外界和谐,即同他人、同集体、同社会、同自然界和谐,乃至达到“天人合一”。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
赏析:作者在文中探讨了科学和人文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科学和人文都是在各自的实践中探索并揭示客观实际规律的,科学揭示自然规律,人文揭示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规律。科学和人文,和而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因此能够互补,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科学和人文,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个人、国家、民族的发展。科学、人文互动互补,和谐发展。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