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商鞅变法 课件(6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课件(6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7-02 16: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魏秦赵齐楚燕韩匈奴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强者为王,变法图强的潮流在各国激荡。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在“欲兴秦、图天下”的秦孝公继位后,重用胸怀大志的商鞅实施变法。商鞅力排变法阻力,循历史潮流而动,行“富国强兵、殷民图霸”之法。其“身虽死”而“法卒行”,为“秦王扫六合”建千秋伟业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背景)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措施)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影响)②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特征?①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大变革、 大动荡、 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一、大变革时代——商鞅变法的背景1、背景 政治:
经济:
阶级:
军事:
思想: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 “百家争鸣” 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需要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1、背景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力的标志生产工具春秋前期铁器铁农具的使用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祭祀宗庙——农耕由公田到私田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角色转换平民和逃亡奴隶自耕农贵族、商人地主井田制的瓦解井田私田国有奴隶主私人占有产品要向周王进贡不用进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私田越来越多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百家争鸣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大变革时代变法纷起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 1)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3)改革变法的目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称霸天下的欲望。 ——富国强兵。 理清基本史实: 1、商鞅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商鞅(约前390~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尊崇_____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尤喜______之学。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_____ 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离魏奔秦李悝“刑名”秦孝公 探究 :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的《求贤令》
  
请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
民风质朴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迫切性(必要条件) 落 后邻国削弱
士人游说有利条件历史机遇秦孝公招揽人才主观原因讨论: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旧贵族反对老百姓不信任舌战群臣取信于民
南门徙木2、商鞅到秦后 主张变法得到赏识,受封,开始变法商鞅舌战图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反映的问题:
①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②商鞅变法的坚定信心③商鞅重视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变革现实。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南门立木”,不仅达到了彰显秦国朝廷诚信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商鞅变法的舆论和民意基础,为变法措施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诚信基础。 指导思想:
性质:法家理论富国强兵地主阶级的改革三、强国之术——变法1、变法的目的和中心(1)目的(2)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1、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时间内容(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作用3、第二次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商鞅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2)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3)统一度量衡。(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作用时间公元前350年开始内容 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
2、军事
3、政治
4、文化
5、习俗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实行什伍制度。 实行郡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1)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经济方面:以农求富 2)奖励耕织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统一秦国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重点优化】
1、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活动。 1)对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从 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2、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发展农业生产,可以保证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3)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4)商品经济本身发展不充分,不如经营土地(农业)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废除世卿世 禄,
奖励军功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军事方面:提高战斗力 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政治方面:加强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刑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焚烧诗书
(“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思想方面:控制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二男分户“分异”令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  先秦时期家庭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收税、征兵、服徭役等都与此有关增加财政收入防止私下请客行贿之风,及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可澄清吏治,鼓励有能力有贡献的人 【重点优化】
商鞅变法的特点 变法的核心农战法治1)措施最全面;
2)措施最彻底;
3)历时最久;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 商鞅在制定法律时还规定轻罪重刑。请看书思考:“轻罪重刑”,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应该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轻罪重刑,确实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
度上起到对百姓的威慑作用,能强化人民的法律
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的作用;
但是措施过于严苛,罚不当罪,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商鞅执政后,专讲法治而摒弃德治,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最终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靠山的商鞅因遭诬陷而被诛灭九族。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四、变法的结果成功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成功:
(1)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2)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表现: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
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
于商品经济发展 局限: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
原因: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认识和启示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
启示:
①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②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③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④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⑤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战国时期几位改革家的人生结局
李悝(约前455-前395年)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开创者。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时,招揽了李悝、吴起、西门豹、卜子夏(孔丘弟子)等大批人材。而李悝以“魏文侯相”和“魏文侯师”的身份,主持变法。其最终结局历史上少有记载。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杀。
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经济的力量。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富国强兵兵强国富大变革秦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秦统一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小结 课堂商鞅变法生活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春秋时期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
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秦国:商鞅请列举春秋战国以来主要的改革变法。试一试1、秦国之所以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 实行商鞅变法 B. 更多使用铁质工具
C. 牛耕得到推广 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商鞅变法 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实行县制
C. 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特权 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训练设计AA3、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军功授爵制 ②重农抑商 ③废除井田制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A.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 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
C. 秦孝公的支持
D.人民大力拥护AB 巩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D 巩固: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A 巩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 )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春秋时期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