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2化学研究些什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2化学研究些什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7-01 15:28:23

文档简介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第1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物质世界,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本节课以蜡烛燃烧的实验引入并展开,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点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的不同。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明确一定要由变化本质来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改变,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理解观察与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并体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探究点一 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情景展示1]
[问题探究] 观察实验,你认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化学变化是本质性的变化,一般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其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只是物理属性的变化,如状态、形状等。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问题探究] 上述变化中的现象产生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煤油在空气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因不完全燃烧,产生了黑烟;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生成白烟是因为产生了新物质氯化铵;无色碘化钾溶液与无色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是因为产生了新物质——不溶于水的碘化银。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问题探究]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能量的变化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化学变化中会伴随能量的变化,有些变化吸收能量,有些变化释放能量,也有些变化存在着能量的转化,但能量总量是守恒的。
[课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区分两种性质关键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是——化学性质,否——物理性质。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来确定学生是否能较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学生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有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核变化要不要讲授?
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学生真的掌握了吗?还是简单靠一些词(能、易、会等)来识别?
4.是否达到了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的目的?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第2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此前在小学已有对空气知识的介绍),而且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也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中氧气、氮气的含量。
 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在同一实验原理下,迁移性进行设计新实验方案的练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分析。
2.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探究点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情景展示]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问题探究] 此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木炭、铁丝等物质能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是利用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物质(不能生成气体),导致密封容器内气压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密封容器中,并利用所进入的水的体积来推知氧气的体积。不能用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而生成气体的体积会补充反应所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导致测得结果的误差偏大;铁丝则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情景展示] 不同的“水”:海水、河水、雨水、自来水、矿泉水、蒸馏水、冰水、市售纯净水。
[问题探究] 上述所列物质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怎样来确定某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纯净物和混合物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具体区分时不要被表面的一些字眼所迷惑,如洁净的空气、纯净的食盐水等均属于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情景展示1]
[问题探究] 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三种物质,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三种物质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葡萄糖、砂糖、面粉灼烧后都得到了黑色的碳,说明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问题探究]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其性质差异很大,观察上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物质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时,物质的性质仍然有很大的差异。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四 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情景展示] 以下是金刚石和石墨的一些用途。
[问题探究] 上图中哪些是金刚石的用途?哪些是石墨的用途?它们分别反映了各自的哪些性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金刚石能制作钻石是因为其有特殊的光学性质;能切割玻璃,是因为其硬度大。石墨能制作铅笔芯是因为其较软;能作电池的电极是因为其具有导电性。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什么?
2.实验步骤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点有哪些?
3.实验过程中压强的变化如何让学生便于理解?
4.如何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误差分析从哪几个角度入手?
5.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并得出反思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