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
教
材
解
读
本节课是学生将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和微观结构初步联系起来的纽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形成对微观结构的想象,理解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是相互联系的。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运用微粒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学生将初步形成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树立“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并初步对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微粒概念的建立和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
难点:微粒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能运用微观知识对宏观现象进行想象、解释和推理。
探究点一 微粒的性质
[情景展示1]
友情提示: 酚酞遇到氨水变红。
[问题探究] 上述实验有何现象?为何实验要这样设计?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实验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用浓氨水来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原理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能比较快地运动到含有无色酚酞试液的烧杯中,使之变成红色。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问题探究] 实验说明了什么?红墨水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酒精与水混合时体积减小是因为构成酒精与水的微粒间有一定空隙,混合时两种不同的微粒相互挤占了空隙,所以体积变小。
[继续探究] 如果将酒精与水的顺序颠倒,两种情况留的空隙一样大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不一样大,先加酒精后加水留的空隙较小。因为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先倒酒精再倒水时,水先向酒精中扩散了一部分,留的空隙较小。
[继续探究]
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情景展示] 阅读下列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 通过上图,你对物质的构成有哪些新的认识?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食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学生是否理解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学生是否能区分?
3.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教材P63图3-2)中,大烧杯外要不要再放与C相同的烧杯做对照,为什么?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2课时 分子 原子
教
材
解
读
分子、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粒,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形成对微粒的想象,进一步理解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分子、原子的学习,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2.通过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将微粒具体化。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
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探究点一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从上图中你得出的信息是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继续探究] 继续研究分子的结构模型,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有些物质的分子是同种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且原子大小不同。
[继续探究] 从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且很小。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解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由图示可以看出: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学生是否能从微观的角度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学生是否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3.学生头脑中是否有正确的微观图像?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教
材
解
读
本节课处于教材第3章第1节,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等内容。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原子中不同电性粒子间的关系,懂得原子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探究点一 原子的构成
[情景展示1]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③极少数α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的坚硬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用α粒子轰击金箔
[问题探究] 请你猜测撞击后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由现象①说明原子不是实心球体;由现象②说明原子中有一小的质点且带正电荷,导致了α粒子偏转;由现象③说明这一小的质点不仅带正电,而且质量比α粒子质量大得多。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原子的结构模型
[问题探究] 观察原子的结构模型,你能归纳出原子的内部结构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情景展示1]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 kg 即1.993×10-26 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 kg 即2.657×10-26 kg
[问题探究] 我们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你能否根据此定义计算出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算出的各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均为整数值或接近整数值,计算方便。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问题探究]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即实际质量越大的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学生是否能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如何更好地掌握原子构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2.如何正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而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4课时 离子
教
材
解
读
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的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及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后续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2.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探究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上图是原子纵切面的示意图,你觉得如何表示原子结构才更简洁?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原子结构应能简捷表示出原子的结构特点: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各电子层上相应的电子数等。
[继续探究] 下图是原子结构示意的演变过程,你能解释最终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组成的含义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通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和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它决定原子的种类;最外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它与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离子的形成
[情景展示]
氯化钠的形成
[问题探究] 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这个过程中氯原子和钠原子有什么变化?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体积减小;氯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体积增大。
[继续探究] 为什么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NaCl的形成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小于8的原子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再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物质。
[总结归纳] 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通过比较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大小确定微粒的类型。当微粒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微粒呈电中性,是中性原子;当微粒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微粒是阳离子;当微粒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微粒是阴离子。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学生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原子结构示意图各组成的含义、每一层最多排多少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及化学性质有什么关系?
2.学生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是否能类推氯化镁、氯化铝的形成过程?
3.学生是否能明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
4.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学生是否能回答常见物质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