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
材
解
读
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从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燃烧事例入手,进一步研究燃烧的重要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扩大对燃烧的认识,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教材采用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通过粉尘爆炸实验,来说明爆炸的原理,并用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通过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实验,认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发生条件并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及中毒原理。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通过火灾爆炸事故,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正面的作用,也会有负面的影响,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形成“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的意识,了解不完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可燃物发生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和不完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
[情景展示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问题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小木条是可燃物,小石子不是可燃物,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的棉花团和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问题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蘸有水的小棉花团不能燃烧,没蘸水的小棉花团能够燃烧,这是因为蘸有水的小棉花团在点燃时,水吸收了热量,棉花团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不能燃烧。可燃物燃烧时需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继续探究] 火柴、木条、煤块哪个更容易点燃?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火柴最容易点燃,其次是木条,煤块最难点燃,这说明不同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不同。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问题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罩住玻璃杯的蜡烛很快熄灭,没有罩玻璃杯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4] 烧不坏的手绢。(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坩埚钳、棉布手绢一块(剪成大小相等的4份)、95%的酒精、水。
实验过程及现象: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小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燃烧且手绢完好无损
实验2
把一小块棉布手绢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燃烧并烧毁
实验3
把一小块棉布手绢浸入95%的酒精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燃烧并烧毁
实验4
把一小块棉布手绢浸入水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表面有大量水雾,且手绢不燃烧
[问题探究] 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要注意对比现象,通过在同等条件下改变某一因素得到不同的燃烧现象,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情景展示1] 关闭煤气灶。
[问题探究] 为什么关闭煤气灶可以使火焰熄灭?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关闭煤气灶开关,可以切断煤气的供应,隔离了可燃物,使燃烧条件得不到满足。说明灭火方法之一是隔离可燃物。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油锅着火的应急处理。
[问题探究] 为什么盖上锅盖可以使火焰熄灭?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盖上锅盖后,正在燃烧的油无法继续接触到氧气,所以火焰熄灭。说明灭火的方法之二是隔绝空气。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吹灭蜡烛:
[问题探究] 蜡烛为什么可以吹灭?跟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关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才4%左右,氧气含量仍达到16%,所以蜡烛熄灭与二氧化碳无关,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说明灭火的方法之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继续探究] 为什么蜡烛一吹即灭,而炉火越吹越旺?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蜡烛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少,吹气时可将这少量的热量带走,蜡烛的温度迅速降低,低于着火点,蜡烛熄灭;炉火产生的热量多,吹气时带走的少量热量不能将炉火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且吹气时还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所以燃烧更旺。
[总结归纳] 灭火与燃烧的不同之处是: 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进行,而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灭火方式来理解灭火的原理。
注意: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水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爆炸 消防安全知识
[情景展示1] 粉尘爆炸实验(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问题探究] 面粉粉尘为什么会爆炸?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面粉也属于可燃物,当细小的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遇到明火时,发生剧烈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塑料瓶中的气体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继续探究] 取一只纸杯,在底部开一小孔,倒置在实验桌上(倒置时纸杯下垫木条使纸杯的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用纸团堵住小孔,先收集满氢气后,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长木条在小孔处点燃氢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用爆炸的相关知识解释C中纸杯被高高掀起的原因?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发生火灾时,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逃生自救中。火场逃生要注意防火、防烟、防毒气。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烟很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等。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基本达到预期目的?课堂语言、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是否良好?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分析?
3.着火点这一概念学生是否理解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在有限的空间内,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点燃的条件下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或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或温度升高,杯内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纸杯被高高掀起。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故加油站、煤矿矿井、面粉厂、纺织厂等处都要严禁烟火。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四 火灾的自我防护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家庭或高层宾馆发生火灾时,假如你身居其中,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