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范围: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蜡烛燃烧
C.食物变质 D.铁钉生锈
2.2017·永州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凿壁偷光
C.悬梁刺股 D.刻舟求剑
3.2017·雅安下列能量的转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B.水力发电
C.燃烧天然气做饭
D.电取暖器取暖
4.如图2-K-1所示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图2-K-1
5.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用氮气制取氮肥
B.金刚石硬度大,可刻画玻璃
C.用天然气作燃料
D.用粮食酿酒
二、填空题
6.填写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和方法(用文字)
现象
分析
(1)将________________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
燃烧生成的____________遇冷在烧杯内壁凝结
(2)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物质的性质区分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可以用多种方法)。
(1)蔗糖和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和食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块和铜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糖和面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与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2)过氧乙酸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9.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图2-K-2
1.2017·郴州下列说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2017·昆明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 B.可燃性
C.熔点 D.状态
[达标巩固]
1.A [解析] 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A
3.C [解析] 燃烧天然气做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C
5.B [解析] 金刚石硬度大,可以用于刻画玻璃,该用途体现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6干燥的小烧杯 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或两个小烧杯 澄清石灰水)
步骤和方法(用文字)
现象
分析
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水蒸气
将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7.(1)尝味道 (2)闻气味 (3)看颜色
(4)看其能否溶于水(合理答案均可)
8.(1)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等,易挥发(任写两条)
(2)温度稍高时能分解为乙酸与氧气
9.(1)颜色、状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化学实验前应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等;实验中应观察产生的现象;实验后应观察变化后新生成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直击中考]
1.B [解析] 草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B [解析] 可燃性是在燃烧这一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故属于化学性质。
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范围: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氧气 B.糖水
C.食醋 D.奶茶饮料
2.为了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实验室采用燃烧法除去一瓶空气中的氧气,应选用的是( )
A.红磷 B.木炭 C.蜡烛 D.石灰石
3.2017·兰州改编如图3-K-1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K-1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石蜡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二、填空题
图3-K-2
4.如图3-K-2是一个具有刻度且活塞可滑动的玻璃容器,其中有空气和白磷(在空气中温度达到40 ℃时白磷就开始燃烧),将它放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方,进行实验。
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
目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误差分析
测定
空气
中氧
气的
体积
分数
(1)白磷着火后燃烧,活塞先向________(填“左”或“右”,下同)移动,后向________移动,最终活塞停在刻度________处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玻璃容器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5.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问题提出] 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教材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图3-K-3
(1)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图3-K-3所示的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快铁生锈。
(2)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测量
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
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mL
80.0
54.5
126.0
[交流表达]
(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准确度更高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7·铜仁改编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氧气
C.洁净的空气 D.二氧化碳
2.2017·徐州磷的燃烧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幕弹。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利用燃磷法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如图3-K-4。他测得氧气体积分数约是________%。燃烧结束后试管里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
图3-K-4
[达标巩固]
1.A [解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糖水、食醋、奶茶饮料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氧气属于纯净物。
2.A
3.B [解析]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而非质量。
4.(1)右 左 8 (2)
(3)白磷的量不足(合理即可)
(4)不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5.[交流表达] (1)20.2%
(2)①铁的缓慢氧化消耗氧气更为彻底,实验结果更准确 ②测定时扣除了内容物,考虑了导管容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烧杯内水的体积变化可以看出,消耗氧气的体积是80.0 mL-54.5 mL=25.5 mL,故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20.2%。
[直击中考]
1.C [解析] 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18 氮气
[解析] 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也就是50 mL空气中含有9 mL氧气,所以他测得氧气体积分数约是×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