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二、探索之路同步练习(沪科版八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二、探索之路同步练习(沪科版八年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8-13 11: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沪科版《1.2探索之路》同步研学和测试
要点点击
1、 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
2、 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快乐自主研学
“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遇制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关于物理学
物理学一词源出于希腊文physics,意为“自然”。物理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在古代,物理学只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6世纪后,它才与哲学分离开来。自从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它的研究领域就在不断地开拓着,逐渐建立起力学、光学、热学、电学、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等物理基础部门;每个基础部门,又不断地形成许多新的分支。物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古代物理学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大约在七八世纪之后,中国和希腊形成东、西方两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表面的观察和直觉获得的,基本上还处于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简单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阶段,实验的巨大作用还没有被认识到。同时还由于社会对科学的需要十分有限,科学的社会功能并不显著,所以物理学的发展比较缓慢。
15世纪末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大发展。席卷欧亚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的探索精神,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导致了17世纪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健全,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
探究与实践
尝试一下静电触电的滋味
把塑料飞盘用洗衣粉洗刷、冲净、晒干;再准备一块圆形铁片,大小比飞盘略小,在其中打一小孔,用20厘米长的丝线穿过小孔将它拴住,用一块干燥的毛皮用力摩擦圆盘的内侧,然后迅速拿开,再用手提着丝线的一端(这是为了不使手与铁片接触),将铁片放入圆盘内,这样圆盘上的电荷将聚集到铁片上,用手指去靠近铁片时,会有微麻的感觉,同时还可看到电火花和听见放电响声(这是因为电压高而产生放电,但因电量少,电流持续时间短暂,虽有微麻的感觉,但并不危及人体的生命与健康)   注意,本实验的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在干燥的天气比在空气潮湿时容易成功,晴天在人少的室内比在人多的室内容易成功;在室外通风处比在室内容易成功。
生活扩展
露、霜、云、雾、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