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怀念母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6 怀念母亲 季羡林 (1911—2009),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怀念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复杂的思母和思国之情。(难点)要求会写的字zhì挚【读音提醒】不要读成“zhí”。
【生字释义】诚恳。
【辨字组词】
挚(真挚)(挚爱)(挚友)
势(shì)(势力)(形势)
【巧记有方】“执”“手”相见。
【例句展示】他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成语在线】鹰击毛挚、鹰挚狼食
【谚语链接】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书写指导】“手”撇短,下横长,竖钩略弯,有力。qǐn寝【生字释义】①睡;
②睡觉的地方;③停止进行;④帝王的坟墓。本课“寝不安席”的“寝”字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
寝(寝室)(就寝)(寝宫)
寐(mèi)(假寐)(喜而不寐)
【巧记有方】一将从左边(丬)侵入绝非一般人,因为头戴(宀)。
【例句展示】小明闯了祸,他爸爸寝不安席,食不下咽。
【成语在线】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
【谚语链接】食不语,寝不言。
【书写指导】“宀”覆盖其下,“丬”窄且占左。频pín【读音提醒】不要读成后鼻音“píng”。
【生字释义】①屡次,连次;②频率。本课“频”字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
频(频道)(频频)(频率)
濒(bīn)(濒临)(濒绝)
【巧记有方】一“页”迈一“步”。
【例句展示】孩子乘坐的车已经开出很远了,可父亲还在原地频频招手。
【成语在线】捷报频传
【书写指导】“步”上横短而居中,撇稍长;“页”横长。méng朦【生字释义】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本课“朦胧”的“朦”字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
朦(朦胧)(朦朦胧胧)
檬(méng)(柠檬)
【巧记有方】“蒙”上半边脸(月),未能看清楚。
【例句展示】远山一片朦胧,像一幅水墨画。
【成语在线】醉眼朦胧
【歇后语】雾天看远山——朦朦胧胧
【书写指导】右部弯钩斜中取正,三撇分布均匀。lóng胧【读音提醒】不要读成“lǒnɡ”。
【生字释义】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本课“朦胧”的“胧”字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
胧(朦胧)(朦朦胧胧)
拢(lǒng)(靠拢)(拢岸)
【巧记有方】脸(月)庞(龙)半露(脸和庞各一半)。
【例句展示】月光朦胧,树影婆娑,好惬意呀!
【成语在线】睡眼朦胧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竖弯钩圆润有力。qī凄【生字释义】①寒冷;
②悲伤;③冷落萧条。本课“凄凉”的“凄”字应取义项③。
【辨字组词】
凄(凄寂)(凄清)(凄凉)
妻(qī)(妻子)(夫妻)
【巧记有方】前头(冫)“妻”子。
【例句展示】月光下,战后僻静的村落有点凄凉。
【成语在线】寒蝉凄切、情凄意切、风雨凄凄
【歇后语】老公打扇——凄(妻)凉
【书写指导】右部横画布局匀称,“女”横长托上。bān斑【生字释义】斑点或斑纹。
【辨字组词】
斑(斑纹)(斑驳)(斑马)
班(bān)(班级)(班会)
【巧记有方】二位“王”比高强,不比武艺比“文”章。
【例句展示】他的实力从这几个动作中就可见一斑了。
【成语在线】斑驳陆离、可见一斑、五彩斑斓
【书写指导】左边“王”底横变提,“文”要紧缩。piān篇【读音提醒】不可读成“biān”。
【生字释义】①首尾完整的文章;②量词;③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本课的“篇”字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
篇(诗篇)(篇幅)(一篇)
遍(biàn)(遍地)(一遍)
【巧记有方】断简( )残编(扁)。
【例句展示】这是我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
【成语在线】长篇大论、连篇累牍、鸿篇巨著
【歇后语】庄稼老看告示——一篇大道理
【书写指导】笔画排列均匀紧凑,横画间距要匀称。读写错混提示1.“频”是前鼻音“pín”,不要读成后鼻音“píng”。
2.“挚”字的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写点。
3.“频”字的左下部分是“ ”,不能写成“少”。一字多音同音字词【yǒng】涌(涌流)(涌现)俑(陶俑)(兵马俑)
【tǎng】躺(躺椅)(躺下)倘(倘若)(倘使)奔丧: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弃养:课文中是婉辞,指父母死亡。
凄凉:①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②凄惨。沮丧:①灰心、失望;②使灰心失望。文中指灰心、失望。
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怅望:惆怅地凝望。
寝不安席:睡觉时不安于枕席。形容心中有事,坐卧不安。
可见一斑: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从一点可以推知全貌。新词解释近反义词近义词:仍然——依然普通——平凡朦胧——模糊忍耐——忍受怀念——想念强烈——激烈真挚——真诚爱慕——爱恋孤寂——孤独凄凉——凄清食不下咽——难以下咽
反义词:沮丧——开心强烈——微弱凄凉——繁华真挚——虚伪朦胧——清晰清清楚楚——模模糊糊一词多义凄凉:
①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例句:这里残垣断壁,一片凄凉。
②凄惨。
例句:老人凄凉的身世,打动了在场的观众。词义辨析思潮起伏——心潮腾涌崇高——高尚课文解读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①[句解:作者开门见山,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同样爱慕。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段析:写“我”有两个母亲,两个母亲有着同等的地位。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句解:回忆往事,“只”字表现了作者与母亲聚少离多,为下文做铺垫。]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句解: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可见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句解:爱之深则痛之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心理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句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句解:“抱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的“泪流不止”,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作者与亲生母亲的关系及对生母的怀念。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tínɡ)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②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句解:这里过渡自然。]
段析:写在德国留学期间,两个母亲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句解:作者“不开灯”“沉默地站在窗前”,就是想创造一个非常宁静的环境,让自己“沉静到不能再沉静”地思念母亲。]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③
段析:写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又是甜蜜的,浓浓的。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句解:“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这里既点明思念亲生母亲,也由“故乡”一词点明思念祖国母亲。]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④
段析:由房东太太对儿子的思念想起自己的母
亲。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段析:这是作者思乡情怀的直接流露。“简直不能忍耐”表明作者思国怀乡之情特别浓烈。
11月28日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段析:写我听到风雨声,又想到了故国。可见思国怀乡之情浓烈得挥之不去。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句解:好一颗赤子之心。]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chànɡ)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⑤⑥
段析:第9、10自然段写引用我写的《寻梦》中的开头与结尾,表达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3~10自然段):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⑦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表达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 知识链接:
季羡林赴德国留学情况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国留学,开始了十一年的羁(jī)旅生涯。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深造,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于是对其倾注了所有的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目睹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全过程。法西斯崩溃前夕,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季羡林和德国百姓一起饱受战祸之苦。作为海外游子,祖国之思和亲人之思朝夕萦绕,他曾在作品中写到“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二战结束不久,季羡林便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了祖国。①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的生命中同等重要,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怀念之情的描述。
释疑解惑② 为什么“我的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③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一方面,作者身在异国小城,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因此感到凄凉;另一方面,作者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因此又感到甜蜜。④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感慨?
作者从房东太太盼儿子归来的语言和神态中,体会到母亲对儿子那份牵挂,那份真爱,从而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⑤这句话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尽管作者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但仍模糊不清。这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也透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⑥运用日记和散文摘抄的方式组织材料有什么好处?
可以较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心路历程,引起读者的共鸣。
⑦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呼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永久的怀念,不变的爱意。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1.引用日记。作者为了表达当时最真实的情感,没有以自己现在的感受去推测当时的心情,而是在文章中用较大篇幅引用了当时的日记和文章片段,用自己的真情将这些片段串在了一起。
2.前后照应。文章有两组前后照应的地方,一组是开头与结尾,一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六、九自然段。
3.环境烘托。在作者的日记里,作者巧妙地借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自己当时的心境。 季羡林先生身为“国学大师”,他是如此朴素而真诚。母亲养育了他,他也与母亲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时时刻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用毕生的经历与满腔的热情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用实际行动回报了母亲,他的常识与品格永远值得后人敬仰。课内:真挚 朦胧 凄凉 沮丧 强烈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课外:含有“一”字的词语:
百密一疏 不值一钱 不屑一顾 多此一举 混为一谈 水天一色 九牛一毛 南柯一梦 目空一切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荫?
——冰心
谢谢观看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