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世界的地形练习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3世界的地形练习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7-04 18: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世界的地形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下列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
A.???????????????????B.???????????????????C.???????????????????D.?
2.在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  )
A.????????????????????B.????????????????????C.????????????????????D.?
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4米,死海是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海拔约为-400米。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A.?8444米???????????????????????????????B.?9244米???????????????????????????????C.?4844米???????????????????????????????D.?8844米
4.世界上最大平原是?????????????????????????????????????????????????(??????)
A.?东北平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亚马孙平原???????????????????????D.?东欧平原
5.等高线密集岩层就(  ),等高线疏松岩层就(  )
A.?陡峭? 平缓?????????????????????????B.?平缓? 陡峭??????????????????????C.?不平缓也不陡峭??????????????????????????D.?一般
6.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
A.???????????????B.???????????C.??????????????D.?
7.下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D.?山谷、盆地、山脊、山顶
8.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9.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
A.?巴西高原????????????????????????B.?青藏高原????????????????????????C.?中西伯利亚高原????????????????????????D.?东非高原
10.读图,回答问题: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0米???????????????????????????????B.?2000米???????????????????????????????C.?3000米???????????????????????????????D.?4000米
二、填空题(共4题;共14分)
1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内容 (1)图中A点的高度是________?米,B点的高度是________?米,A点大致在B点的________?方向 (2)图中D点比C点高出________?米,A点比B点高出________?米。
12.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1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 . 地图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
三、综合题(共2题;共13分)
15.读等高线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示地区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米.
(2)甲乙两条登山路线,坡度更缓的是________.
(3)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4)根据李庄、吴庄所处位置,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________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________.
16.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A.________;C.________ E.________;F.________
(2)小清河的大致流向是________,A,B山顶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3)从C到B与从D到A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
(4)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________米。
四、问答题(共1题;共5分)
17.根据某地等高线图,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分析选项可知,选项A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选项B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选项C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选项D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根据题意.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答案】A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B图所示的是盆地(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C图所示的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D图所示的是山顶(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根据题意,结合选项.故选:A.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3.【答案】B
【解析】【分析】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处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故相对高度=8844-(﹣400)=9244米,故选B。
4.【答案】C
【解析】【分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故选C.
5.【答案】A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岩层越陡,也就是地势陡峭,等高线疏松岩层就越平缓.故选:A.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6.【答案】D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A、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故不符合题意;B、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故不符合题意;C、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故不符合题意;D、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故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考查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变化规律与地形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
7.【答案】A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中数值向小数弯曲凸出的地方是山脊,相反则是山谷;等高线的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相反则是盆地。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山地不同部位的判断。
8.【答案】B
【解析】【分析】A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综合性较强。
9.【答案】B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高原相对高度小,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其中主要考查的是高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区分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而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10.【答案】A
【解析】【分析】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读图可知,甲地的海拔是500米+500米=10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丙地的海拔是1500米+500米=2000米,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0米﹣1000米=1000米.故选:A. 【点评】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二、填空题
11.【答案】300???;100?;正南;150????;200
【解析】【分析】(1)图中A点的高度是300米,B点的高度是100米,根据指向标定向法,A点大致在B点的正南方向;(2)图中D点200米比C点50米高出150米,A点比B点高出200米。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任意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地形: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形状的总称。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线之间互相平行,距离(即等高距、高差、相对高度)相等。等高距: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只能是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彩色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绿色表示丘陵或山地,黄色或褐色表示高原,蓝色表示海洋。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稀疏处坡度缓,密集处坡度大。等高线与山地和盆地:等高线数字内高外低的是山地,中间的黑色三角形是山顶;等高线数字内低外高的是盆地(洼地)。等高线与山脊和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只有山谷处才可能有小溪。等高线与鞍部:等高线两边高且有山顶,中间等高线相通的低的部分是鞍部。等高线与陡崖:2条或2条以上的等高线重合处就是陡崖。
12.【答案】安第斯山;亚马孙
【解析】【分析】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位于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脉,该山脉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挤压,长度达9000千米;最大的平原是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约500万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安第斯山;亚马孙。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最长的山脉和最大的平原,牢记即可。
13.【答案】密集;稀疏;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故答案为:密集;稀疏;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14.【答案】密集;稀疏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大小。
三、综合题
15.【答案】(1)263 (2)甲 (3)陡崖 (4)吴庄;①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读图可知,(1)图示地区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是263米.(2)甲乙两条登山路线中,甲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容易攀登.(3)A点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4)图中吴庄所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泥石流发生时,①逃生方向和泥石流方向垂直,是正确的逃生方向.故答案为:(1)263;(2)甲;(3)陡崖;(4)吴庄;①.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各种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16.【答案】(1)山峰;陡崖;鞍部;山谷 (2)自西北向东;68 (3)D到A (4)1500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地的等高线的特征是闭合曲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是山峰;C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重叠,是陡崖;E的等高线特征是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是鞍部;F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谷。 (2)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读图可知: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背北为南,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图中的河流流向是自西北向东;AB的相对高度是478-410=68米。 (3)读图可知:从D到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从C到B等高线重合为一起,是陡崖,故从C到B与从D到A登山,较容易的是D到A。 (4)读图可知:图上的比例尺=1:500米,量的A、B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故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1500米。 故答案为:(1)山峰;陡崖;鞍部;山谷;(2)自西北向东;68;(3)D到A;(4)150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运用等相关知识,完成本题,需要识记相对高度的概念和识别等高线的五种基本类型等,识别等高线的五种基本类型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重点识记。
四、问答题
17.【答案】
【解析】【分析】地形剖面图一般画法:先画坐标轴,再画轴距,画好高程,然后等高线左右两端对应下面画的图做垂线交下面的图的表示相同高度于一点,每个等高线都这样做,最后把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该题只需这些点连起来,比较简单。注意山顶的位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画法,由于题中都画出了部分,剩下只需把这些点连起来,比较简单。注意山顶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