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习题精选
1.填空题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2.选择题
(1)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碘加热成蒸汽 B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
C海面上的大雾 D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铁水被铸成工件 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 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3)下列现象是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
B.江面上形成雾
C.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4)寒冷的冬天,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会结层冰花,这是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A.液化 B. 升华
C. 凝固 D. 凝华
(5)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 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6)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人盛有0℃的水的隔热容器中,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 )
A.冰的质量增加
B.冰的质量减小
C. 冰的质量不变
D. 都有可能
(7)为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或0℃的水( )
A. 二者效果相同( )
B.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
C.冰比水好,冰吸收热量多
D.冰比水好,因使用方便
(8)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 )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冬天霜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3.判断题
(1)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 )
(2)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 )
(3)固态碘的蒸气是升华形成的. ( )
(4)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 )
(5)雾是在温度较低时,空气中的水气凝结在浮尘上而形成的. ( )
参考答案:
1. 填空题 (1)固;放;气;吸(2)①升华②升华③熔化④汽化⑤液化
2.选择题(1)AD(2)C(3)D(4)D(5)A(6)A(7)(8)C (9)B C
3.判断题(1)×(2)√(3)√(4)√(5)√
探究活动
探究课题:关于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探究目的:
1. 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探究过程: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物理现象,思考哪些与学习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3.教师归纳小结
探究结果:
(1)炉灶上面安装抽油烟机、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2)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处有一层水蒸气,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3)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后,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4)冬天或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往玻璃杯中倒人沸水时,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各部分温差过大,膨胀不均匀,致使杯子破裂.
(5)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人冷水中浸一会,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蛋壳与蛋白遇冷后都会收缩,但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6)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嘴,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液面下水的蒸发,平时看到的热汽正是液面蒸发出来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7)炒菜主要是用热传导的方式,煨汤、煮饭、烧水等都是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8)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底部迅速放热收缩,而上部温度降低很慢,砂锅上下收缩不匀,故易破裂.
(9)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装在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液态变成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10)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热蒸汽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经它们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
(11)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不觉得怎么烫手.这是因为热馒头接触手上的凉水时,凉水迅速汽化而吸走大量的热,传到手上的热量少了,短时间内手不觉得烫.
(12)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会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3)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须明确,自来水管“出汗”的现象,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由于自来水大都是来自地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水管壁,就会放出热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14)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15)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16)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干.
(17)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18)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都可制止沸腾,.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人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1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撒人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20)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21)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22)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到100℃为止.
(2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会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的温度总不会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熔化,壶就坏了.
(24)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分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5)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层,仍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