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助学练测集优方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助学练测集优方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13: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7课《短文两篇》助学练测集优方案
☆课文导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ɡ)  竹柏(bǎi)
二、词语释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相与:和……一起,共同。
中庭:院子中。
空明:空旷澄澈。
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三、语句解读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5.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四、作家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五、背景探视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六、文体浅谈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翻译句子。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一文统领全文的句子,并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⑴《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⑵《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下列有关《记承天寺夜游》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B.“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4.读《记承天寺夜游》,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三、课内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2.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四、拓展阅读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诚 有 好 奇 之 士 亦 安 能 独 行 以 夜 而 之 空 旷 幽 绝 蕲 顷 刻 之 玩 也 哉 今 余 之 游 金 沙 堆 其 具 是 四 美 者 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
⑵去人远者又胜也(      )
⑶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⑷尽却童隶而登焉(      )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⑴安得皆临水?
           
           
⑵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滩……
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新题探密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把下面文段中加线的主动句改为被动句,被动句改为主动句。
连长带领战士冲上制高点,①敌人的阵地被炸毁了,②敌营长被打死了,③俘虏了20个敌兵,④占领了高地。
改写句式: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④ ________
答案:①炸毁了敌人的阵地 ②打死了敌营长 ⑧20个敌兵被俘虏了 ④高地被占领了。
☆写作小练笔
亲近自然可能是人的本能,男女老幼对自然的山川草木,花虫鸟鱼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你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走近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作文素材
舍弃
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地上安装一个小木盒子,把猴子爱吃的坚果装在里面。木盒子上开有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把前爪伸进去,但在抓住坚果后猴子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是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