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金华·丽水卷)
科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Ba—137
本卷计算中g取10牛/千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18年中国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金华,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保护水资源
【答案】C
【考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
【解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A.加大空气质量检测,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有助于环境保护,故A可取。
B.垃圾分类有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助于环境保护,故B可取。
C.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故C不可取。
D.开展五水共治可以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故D可取。
故选:C。
2.每年4~5月有些桂花树上长着紫蓝色的果子(如图)。桂果是一种中药原材料,有润肺止疼等功效。桂花树在分类上属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A
【考点】生物的分类
【解析】桂花树会开花、结果,结出蓝色的果子,因此属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无果实,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不开花。故选A。
3.下列关于家庭电路及安全用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人体接触火线都会发生触电事故
B.低于36伏的电压对人体一定是安全的
C.测电笔可用于检测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D.使用三角插头是为防止触电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答案】D
【考点】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
【解析】A.人体接触火线,只要不形成通路,就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故A错误;
B.经验证明,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有的人电阻很低,就不一定安全了;若在有水的环境中,也不一定是安全的。故B错误;
C.测电笔是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不能检测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故C错误;
D.
三孔插座的第三个孔接地线,三脚插头的第三个脚接用电器金属外壳。家庭电路安装漏电保护器、用电器使用三线插头都是为了防止漏电而采取的安全措施,故D正确。
4.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主要环节的是
(
)
A.蒸发
B.径流
C.太阳辐射
D.水汽输送
【答案】C
【考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解析】水循环通常是指水在地球上、地球中以及地球上空的存在及运动情况。地球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中,并且不停地变换着存在形式,从液体变成水蒸气再变成冰,然后再循环往复。
A.蒸发是补充大气中水蒸气的环节,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A不符合题意。
B.径流是用于补充区域水资源的环节,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B不符合题意。
C.太阳辐射是促进水循环的动力之一,并不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C符合题意。
D.水汽输送是实现不同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D不符合题意。
5.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六氯苯(化学式C6Cl6)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10%
C.六氯苯中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六氯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
【答案】B
【考点】物质由元素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A.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能说是由元素组成,故A错误;
B.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100%=7.7%<10%,故B正确;
C.六氯苯中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35.5×6)=24:71,故C错误;
D.六氯苯是由六氯苯分子构成的,每个六氯苯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B。
6.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寄生在木质部,破坏细胞,导致松树枯死。如图为松树茎的横切面,松材线虫寄生的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考点】植物的主要组织和器官
【解析】图中所示的松树茎横切面中,甲表示树皮,乙表示韧皮部,丙表示髓,丁表示木质部,线虫寄生在木质部中,故选D。
7.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案】C
【考点】地球的形状及证据
【解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天圆地方说,近代的球体理论,现代的椭球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并非是一个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A.麦哲伦环球航行是朝着一个方向航行最终回到起点,能够证明地球是圆的,故A正确。
B.太空拍摄的照片更加直观地证明地球是圆的,故B正确。
C.铅笔位置的变化是模拟麦哲伦航行,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故C错误。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说明地球是圆的,故D正确。
故选:C。
8.“丹砂烧之成水银”中的“丹砂”指的是硫化汞。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代表非金属单质汞
B.此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答案】B
【考点】金属和非金属
质量守恒定律
元素的化合价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O2=Hg+SO2。
A、单质汞属于金属,故A错误;
B、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故C错误;
D、根据化学方程式HgS+O2=Hg+SO2,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9.岸上景物在湖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如图),下列有关“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D.“水中倒影”比岸上景物大一些
【答案】A
【考点】光的反射
【解析】水中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以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水中倒影”与岸上景物是等大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曲线表示,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是O2含量的变化,b代表肺
B.若是CO2含量的变化,b可代表脑
C.若是尿素含量的变化,b代表肾脏
D.若是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b代表小肠
【答案】C
【考点】血液循环和功能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的某种物质含量增加。
A.血液流过肺部的毛细血管,血液长氧气含量增加,故A正确;
B.血液流经脑时,大脑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含量增加,B正确;
C.血液流经肾脏,血液中的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C错误;
D.饭后,小肠内分解淀粉为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因此,血液流经小肠,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增肌,D正确。
故选C。
11.2018年3月14日,患有“渐冻症”的杰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渐冻症”是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引起的。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当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将会(
)
A.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B.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失去感觉同时不能运动
【答案】A
【考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弧的组成
【解析】神经冲动是沿着反射弧传递的,反射弧的结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渐冻症”患者的传出神经受损,因此感受器接收不到信号,故没有反应。神经中枢能接受到神经冲动,并将其传递到大脑,产生感觉。因此,患者有感觉但不能运动。故选:A。
12.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乙
D.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答案】A
【考点】饱和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A.甲和丙中均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说明二者均已饱和,根据乙物质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可知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
20℃时,据图可知,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中,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最大,故B错误;
C.
20℃时,据图可知,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中,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所以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C错误;
D.乙物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如升高温度可能不会对溶质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13.2018年2月22日,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首枚金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冰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B.冲过终点后不能立即停止滑行,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C.以滑行中的运动员作为参照物,观众是静止的
D.运动员用力蹬冰面就会向前运动,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B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惯性
参照物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解析】A.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和减小接触面积。把冰刀磨得很锋利,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A错误;
B.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其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冲过终点后运动员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不能立即停止滑行,故B正确;
C.要判断物体的动与静,就要比较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以滑行中的运动员作为参照物,观众与运动员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员用力蹬冰面对冰面有一个向后的力,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面对运动员一个向前的力,运动员就会向前运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14.用所给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就能顺利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选项
相应实验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A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量筒
B
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
C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的溶液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
D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烧杯、玻璃棒、pH试纸、标准比色卡
【答案】D
【考点】晶体的制备
混合物的分离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解析】A.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应加热蒸发水分,所需实验器材有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坩埚钳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A错误;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得到二氧化锰,然后对滤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所需实验器材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B错误;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的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C错误;
D.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可使用pH试纸,所需实验器材有烧杯、玻璃棒、pH试纸、标准比色卡,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可以完成该实验,故D正确。
故选:D。
15.如图,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每个钩码重为0.5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图乙,在AB处各增加一个钩码,杠杆仍然能保持平衡
C.图丙,弹簧测力计从a位置转到b,为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数需变大
D.图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向上拉杠杆,为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数小于3牛
【答案】C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之前,首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螺母向向上翘的一端移动。由图可知,杠杆的右端上翘,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螺母应向右端移动,故A错误。
B.原来杠杆平衡,是因为两边的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现在各加一个同样的钩码,就要看现在的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设一个钩码重为G,一格的长度为L,原来:3G×2L=2×3L,杠杆平衡;在杠杆两侧挂钩码处各增加一个质量相等的钩码,现在:4G×2L<3G×3L,所以杠杆不再平衡,杠杆的右端下沉,故B错误。
C.根据钩码个数与每个钩码的重力求出测力计拉力;当拉力F向右倾斜时,保持B点不动,弹簧测力计的方向向右倾斜,这时杠杆右侧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图中弹簧测力计从a位置转到b,此时拉力F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拉力变大,即测力计的示数变大,故C正确。
D.图中,支点位于动力和阻力的右侧,弹簧测力计不但提了钩码,而且还提了杠杆,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若不计杠杆的重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F’×2L=3G×4L,解得测力计的示数:F’=6G=6×0,5N=3N。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力不能忽略,且杠杆的重心在杆的中点(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重力与钩码的重力都会使杠杆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大于3N,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6.小科在实验室发现一枚钢针,为能快速利用小磁针判断:①钢针是否有磁性,②若有磁性则磁极如何分布,小科画出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整:
【答案】(1)相互排斥
(2)钢针没有磁性
【考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磁体的性质
【解析】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两物体相互排斥一定是同名磁极,若相互吸引可能是异名磁极也可能没有磁性。磁铁可以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应用小磁针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判断钢针是否有磁性:将钢针靠近小磁针的N极,若相互排斥,则钢针一定有磁性;若相互吸引,可能是异名磁极,也可能没有磁性;再用a端靠近S极,若相互吸引,则钢针没有磁性;若相互排斥,则钢针有磁性。
17.201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十五),这一天金华市昼
夜(填“长于”或“短于”),当天的月相最接近下图中的
(填字母)。
【答案】长于
D
【考点】地球公转
月相
【解析】地球公转导致的是四季交替。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5月29日处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之间,而春分的时候是昼夜等长的,过了春分以后白昼会越来越长的,所以,5月29日这天是白昼长于夜晚。
农历四月十五是满月。
18.小科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下列物像(如图)。
(1)制作装片时,先要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
(2)观察时,看到了物像D,在此之前看到的物像依次是
。
【答案】(1)清水
(2)B→C→A
【考点】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
【解析】(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观察时,首先用低倍镜观察到B,再将要观察的对象移动到视野中央,得到C,然后换用高倍镜,看到A,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看清物象,得到D。故在看到D之前的顺序是B→C→A
19.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反应方程式为:CO+2H2CH3OH,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CH4+H2OCO+3H2
②2CH4+O2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
(填序号)。
【答案】(1)分解反应
(2)②
【考点】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化学方程式的表述
【解析】(1)根据“CH4·nH2O=CH4+nH2O”可知,它是由一种反应物变成两种生成物,属于分解反应。
(2)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反应方程式可知,需要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对比两个方案,只有方案②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所以选②。
20.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放入茶叶,再倒入开水,茶叶先漂浮在水面上,过一段时间,茶叶逐渐下沉到杯底。
(1)茶叶漂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
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茶叶匀速下沉阶段(不考虑水的蒸发),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等于
(2)不变
【考点】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解析】(1)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茶叶漂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等于重力;
(2)茶杯对桌面的压力等于茶杯、水和茶叶的总重力,所以不考虑水的蒸发,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不变。
21.2017年11月27日、12月5日,克隆猴“中中”、“华华”相继在中科院某研究所诞生,它们是采用同一只猴的体细胞克隆的,这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的新时代。猴的克隆过程(如图),请回答:
(1)克隆猴的生殖方式属于
;
(2)“中中”、“华华”的生物性状由DNA分子上的
控制。
【答案】(1)无性生殖
(2)基因
【考点】动物的生殖方式
动物的克隆技术
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1)克隆的生殖过程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将一个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再由这个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故克隆猴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位于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22.在一个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如图)。将玻璃瓶放置在温暖的地方数天,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1)该实验可以探究植物根的
性;
(2)放置湿棉花是考虑到种子萌发需要
。
【答案】(1)向地(或向下)
(2)适量的水
【考点】植物的感应性
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解析】(1)该实验可以观察根的生长朝向,因此,可以用于探究植物根的向地性。
(2)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和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潮湿的棉花可以为种子提供水分。
23.A、B、C、D是初中科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B属于相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C、D物质类别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图中“→”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氢氧化钙,则B→A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C是锌,A和B都属于酸,写出D可能的化学式
(物质类别不同的两种即可)。
【答案】(1)Na2CO3+Ca(OH)2=CaCO3↓+2NaOH(合理即可)
(2)Na2CO3、CuO、NaOH(或其它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碱的化学式)三种中的任意两种
【考点】常见酸、碱、盐的重要性质
【解析】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B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C、D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B会转化为A,C、D会与A、B反应,所以:
(1)若C是二氧化碳,B为氢氧化钙,D为酸或可溶性的铜盐或铁盐等,B→A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
(2)若C是锌,A和B都属于酸,A为盐酸,B为硫酸,则D为碳酸盐(如K2CO3、Na2CO3等)或碱(如NaOH、Cu(OH)2等)或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等)。
24.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图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靖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50Ω
1A”,电源电压3伏恒定不变。在AB间分别接入阻值不同的电阻R,称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2伏不变,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控制AB间电压2伏不变,再多测几组数据,AB间允许接入电阻R的取值范围是
欧。
【答案】(1)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3.33~100
【考点】电流与电阻关系的探究
定值电阻的取值范围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知:电流与电阻的乘积都为5Ω×0.4A=10Ω×0.2A=20Ω×0.1A=2V,故可以得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因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所以,为了保证电路的安全,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6A,此时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都最小,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此时电路中的定值电阻最小为:R小=U/I=2V/0.6A=3.33Ω;因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50Ω,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最大时,定值电阻阻值也最大;此时的电流为:I’=U滑/R滑=(3V-2V)/50Ω=0.02A;定值电阻的最大值为:R大=U/I=2V/0.02A=10050Ω。
2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
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1)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
(2)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填字母)。
A.碳酸钠
B.硫酸钠
C.硝酸钡
D.氢氧化钠
【答案】(1)Ba(NO3)2
(2)ABD
【考点】盐的重要性质
物质间的转化
【解析】(1)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
(2)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甲一定不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若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加入稀硝酸,碳酸钡沉淀会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固体质量会增大,根据图示可知,甲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故选ABD。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26题5分,27、28题7分,29、30题8分,共35分)
26.小巧同学发现她家种的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她很好奇,于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
【实验步骤】①早晨,她选取两组生长状况相同,且均开红花的牵牛花,编号A和B;②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中午,观察花的颜色、记录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为红色;④得出实验结论。请回答:
(1)实验中的变量是
;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反思】查找资料发现:牵牛花花瓣的细胞液中含有花青素,它在酸性条件下显红色、中性条件下显紫色;细胞液的酸碱性强弱受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
(3)从植物生理活动的角度分析,牵牛花花瓣从红色变为紫色的原因是
。
【答案】(1)光照
(2)花瓣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或光照能影响花瓣颜色变化或花瓣颜色变化受光照影响)
(3)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使细胞液中CO2浓度降低,酸性减弱
【考点】控制变量设计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
光合作用
【解析】(1)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由此判断,光照是变量。
(2)中午,观察花的颜色、记录实验现象:A组有光照,为紫色,B组无光照,为红色,不变色。由此得出结论:花瓣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
(3)植物的花的颜色是由于光照的改变引起的,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使细胞液中CO2浓度降低,酸性减弱,颜色发生改变。
27.相关资料表明,大部分重大交通事故都是因为汽车超载超速造成的。兴趣小组决定对超载超速问题进行一次模拟探究,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模型,代替汽车作为研究对象。如图,将小球从高度为h的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推动同一小木块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后停下来。完成甲、乙、丙三次实验,其中h1=h3>h2,mA=mB(1)把小球放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滚下是为了控制
相同;
(2)实验中超载超速带来的危害程度用
表示;
(3)研究超载带来的危害时,选择甲、乙、丙三次实验中的
进行比较;
(4)为比较超载超速带来的危害程度,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器材进行定量研究。得到数据如下表:
小球
质量/克
高度/厘米
木块移动距离/厘米
A
10
5
10
B
20
5
18
C
30
5
29
D
10
10
38
E
10
15
86
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货车超载20%与超速20%两者相比,潜在危害较大的是
。
【答案】(1)速度
(2)小木块移动的距离s
(3)甲、丙
(4)超速20%
【考点】科学探究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解析】(1)把小球放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滚下是为了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2)超载是指汽车的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将木块推动得越远,说明动能越大,故实验中超载超速带来的危害程度用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表示。
(3)超载是指汽车的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将木块推动得越远,说明动能越大,故需要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图中甲、丙符合要求。
(4)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可知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当超速20%发生交通事故时,由此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28.某混合气体由CO、CO2、SO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2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A的作用是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CO2的现象是
;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硫,排除对二氧化碳的验证产生干扰
(2)B中品红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
(3)CO2、SO2
(4)有道理,CO2气体对CO气体的实验没有干扰
【考点】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1)
SO2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SO2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A的作用是: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硫,排除对二氧化碳的验证产生干扰;
(2)证明含有CO2的现象是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无法验证;
(4)
CO2气体对CO气体的实验没有干扰,故原装置中可以省略D装置。
29.小科想知道标有“3.8V”字样的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于是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电源电压6伏恒定不变,滑动变阻器规格为“50Ω
1A”。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小科观察到两电表的示数情况是
,由此判断故障是小灯泡断路;
(3)排除故障后,小科进行了正确操作,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发光情况
很暗
较暗
较亮
亮
很这
电压U/伏
1
2
3
3.8
4.5
电流I/安
0.2
0.22
0.25
0.30
0.34
由表中数据可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瓦;
(4)小科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了各次实验的灯丝电阻,分析后认为,闭合开关前灯丝的阻值小于5欧姆,小科的理由是
。
【答案】(1)见图
(2)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或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
(3)1.14
(4)灯泡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实验中很暗时灯丝电阻为5欧,没有通电时,温度更低,所以电阻会更小
【考点】电路的连接
电路故障的分析
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电功率和电阻的计算
【解析】(1)将开关与小灯泡右接线柱相连,答案如图。
(2)由题意可知,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判断故障是小灯泡断路,则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3)由图表可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U=3.8V,额定电流I=0.30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UI=3.8V×0.3A=1.14W。
(4)闭合开关前灯丝的阻值小于5欧姆,小科的理由是小灯泡灯丝电阻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实验中很暗时灯丝电阻RL=UL/IL=1V/0.2A=5Ω,没用通电时,温度更低,所以电阻会更小。
30.小君和小英同学发现:带火星的竹签在空气中不会复燃,若用装有60%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收集氧气,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竹签复燃,为了找到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设计实验】小君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该装置的圆底烧瓶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
。
【实验研究】第一组实验: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15%
30%和45%的水,盖上盖玻片倒置在水槽中。当气泡
放出后,导管口伸入集气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将相同的3支带火星竹签分别插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获得第一组实验现象后,小君又做了第二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⑥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竹签状况
亮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得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小英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实验。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应该是
%。
【实验结论】再经过数次实验并计算后得出: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为48.7%。
【继续探究】小君认为采用该方法收集的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请你提出实验改进的措施
。
【答案】[设计实验]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实验研究]连续、均匀
36
[继续研究]收集氧气前增加气体的干燥装置,再用排油法收集氧气
【考点】氧气的制取
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探究
【解析】【设计实验】据图可知,分液漏斗中是15%的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过大,会导致反应速率太快,故圆底烧瓶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实验研究】当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由第二组数据以及带火星竹签的燃烧情况,可选择在34-38间的36作为第⑦;
【继续探究】因为氧气不溶于油,浓硫酸等能吸收水,故改进的措施:收集氧气前增加气体的干燥装置,再用排油法收集氧气。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2018年5月15日,四位志愿者从“月宫一号”走出,标志着“月宫365”实验获得圆满成功。“月宫一号”与外界密闭隔绝,志愿者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可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其中饲养的黄粉虫以蔬菜老叶等为食,并能为人提供优质动物蛋白。与前一次实验相比,新增加了一个植物舱,植物种类增加到30多种。请回答:
(1)写出这个密闭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个
,其中植物叶片的
大大促进了水循环;
(3)植物种类的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使该生态系统更稳定。
【答案】(1)植物→黄粉虫→人
(2)群落
蒸腾作用
(3)自动调节能力
【考点】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解析】(1)根据题文描述,可得到食物链:植物→黄粉虫→人
(2)群落是一定范围内所有的生物构成的,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个群落。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在空气中形成水滴,通过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因此该生态系统所有植物的叶片的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水循环。
(3)植物种类的增加,可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使该生态系统更稳定。
32.无人机以高分辨率高速摄像机、轻型光学相机、激光扫描仪等设备获取信息,广泛应用在航拍、交通等领域。如图为某型号无人机,整机质量2千克,停放时与水平地面总接触面积0.002米2,摄像机拍摄速度11000帧/秒。在轿车限速120千米/时的某高速公路上,交警利用该无人机进行道路通行情况实时监测。
(1)无人机停放在水平地面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
帕;
(2)无人机竖直向上爬升60米的过程中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
(3)无人机在某轿车通行0.6米的过程中拍摄220帧,通过计算判断该轿车是否超速。
【答案】(1)10000
(2)G=mg=2千克×10牛/千克=20牛,W=Gh=20牛×60米=1200焦
(3)t=220帧/(11000帧/秒)=0.02秒
υ=s/t=0.6米/0.02秒=30米/秒=108千米/时<120千米/时,所以不超速
【考点】压强和功的计算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1)无人机停放在水平地面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力等于重力,故有:F=G=mg=2Kg×10N/Kg=20N,对地面产生的压强:P=F/S=20N/0.002m2=1×104Pa。
(2)无人机竖直向上爬升60米的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W=Gh=20N×60m=1200J。
(3)由题知,摄像机拍摄速度11000帧/秒,已知某轿车通行0.6米的过程中拍摄220帧,则轿车运动的时间:t=220帧/11000帧/s=0.02s,该轿车的速度:υ=S/t=0.6m/0.02s=30m/s,,因为30m/s=108Km/h<120Km/h,,所以,该轿车不超速。
33.碳酸氢钠片是一种常用药,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这是
因为人体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为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科认为,要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需要采集两个数据:一是测出碳酸氢钠片样品的质量;二是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
质量。
(2)小科按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同学们认为,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为减小实验误差,小科又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了三次实验,采集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克
3.0
3.0
3.0
反应前总质量/克
193.8
194.6
193.6
反应后总质量/克
192.6
193.6
192.5
二氧化碳质量/克
请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1)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逸出时带走了水蒸气(或有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3)70%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1)根据NaHCO3+HCl=NaCl+H2O+CO2↑可知,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
(2)根据NaHCO3+HCl=NaCl+H2O+CO2↑,可推测:二氧化碳逸出时带走了水蒸气(或有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导致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
(3)由题意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平均值)
=[(193.8g-192.6g)+(194.6g-193.6g)+(193.6g-192.5g)]÷3=1.1g,
设药片中NaHCO3的质量为x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X
1.1克
84/x=44/1.1克
解得:x=2.1克
NaHCO3的质量分数=[m(NaHCO3)/m(碳酸氢钠片)]×100%=2.1克/3克×100%=70%
34.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燃油汽车尾气排入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为汽车寻找合适新能源成为了各汽车企业重点研究课题。Mirai是某品牌汽车企业首款量产的新型氢燃料电池车,它不是利用氢气燃烧获取能量,而是利用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形成电流获得电能,其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燃料电池的部分参数如下表:
请回答:
(1)Mirai在环保方面最大的优点是
(写了点即可)
(2)新型氢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中“X”所代表微粒的符号是
;
(3)Mirai的燃料电池堆栈的体积约为
升(保留两位小数点);
(4)燃料电池以最大功率工作10秒钟,总共输出多少电能?
【答案】(1)零排放、尾气无污染
(2)H+
(3)36.77
(4)W=Pt=114000瓦×10秒=1140000焦
【考点】电功和电功率
【解析】(1)Mirai在环保方面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尾气无污染。
(2)由题意可知,Mirai是利用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形成电流获得电能,结合工作原理图可知,新型氢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中“X”所代表微粒的符号是H+。
(3)已知最大功率为114千瓦,体积功率密度为3.1千瓦/升,则Mirai的燃料电池堆栈的体积V=114KW/3.1KW/L=36.66L。;
(4)由P=W/t=可得总共输出电能:W=Pt=114000W×10s=1.14×106J。
35.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设计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颈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气球“先膨胀,后变瘪”(或“先变大,后变小”)(2分)
等级
回答
水平Ⅰ
原理正确、解释正确(8分)
从NaOH吸收CO2、HCl与Na2CO3反应生成CO2及导致瓶内气压变化三方面进行解答。(1)NaOH+CO2=Na2CO3+H2O(2)NaOH吸收CO2,使瓶内气压减小,导致气球膨胀。(3)Na2CO3+2HCl=2NaCl+CO2↑+H2O(4)HCl与Na2CO3反应生成CO2,使瓶内气压增大,导致气球变瘪。
水平Ⅱ
原理正确、解释不完整或解释错误(6分)
只有NaOH与CO2、HCl与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释不完整
只有原理,反应原理不完整。
水平Ⅲ
只有原理,没有解释(或只有解释,没有原理;或原理、解释不完整)(4分)
水平Ⅳ
原理错误,解释不清(或从其它方面进行错误回答或没有回答)(0分)
【考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因为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变大;稀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小气球变瘪。
(注:2018浙江中考金华·丽水科学试卷共35题)
第3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21题图
第20题图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第29题(1)答图
第27题图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第29题图
Mirai燃料电池部分参数
燃料电池堆栈
主要材料
固体高分子薄膜
最大功率
114千瓦
体积功率密度
3.1千瓦/升
升压器
最大电压
650伏
第32题图
第33题图
第34题图
第16题图
第2题图
A.下弦月
B.新月
C.上弦月
D.满月
第5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6题图
第10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实验组次
1
2
3
电阻R/欧
5
10
20
电流I/安
0.4
0.2
0.1
第15题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