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 散步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4 15:3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6 散步 学习导航
课前自学
课内精读
课外拓展一、请在书本上给生字词注音,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找新学词语的解释
二、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母亲:走大路(承上) “我”( )
散步分歧→ 妻子:在外听“我”的 ( )
儿子:走小路(启下) :
责任重大使命感2.作者写“散步”一事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读罢全文,你觉得文中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怎样?
?“我”( );
? 母亲( );
? 妻子( );
? 儿子( )。
为了表达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反映作为承前启后一代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幼,更尊老听从儿子的,更爱孙子贤良温顺天真可爱,聪明伶俐三、达标自测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母亲xìn fú(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后来发生了fēn qí(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3)不过,一切都qǔ jué( )于我。
信服分歧取决(4)yī shà( )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5)我想找一个liǎng quán ( )的办法。
(6)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shuǐ bō lín lín( )的鱼塘。
(7)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 ),终不愿意。一霎两全水波粼粼各得其所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找到了消除双方分歧的一套方案。
B.这篇论文不但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有序,令人信服。
C.这次的活动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仅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D.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C“各得其所”指各人都得到满足,与后文内容矛盾,使用不恰当。3.下列各句修改后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删掉“当”和“时”)
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把“厚厚的”调到“一叠”后)
D.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把“一幅”和“很大的”颠倒过来)
D应将“第一眼”和“看到的”调换。4.按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示例:他现在很尊重我的看法,就像我小时尊重他的看法一样。
?
他现在极为关爱我,就像我过去关爱他一样。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
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面对散步中的分歧,“我”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我”的决定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决定委屈儿子,不走小路,走大路。可看出“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对家庭富有责任感。2.任选一句做批注。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2)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1)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2)句式整齐,大体对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律美,深化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渲染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温馨的气氛,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衬托了“我”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的生命将会获得新的活力而喜悦的心情。(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4.请简要谈谈你对第⑧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
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 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担子可能不是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渗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呆板的笑容。
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瘀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眼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 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身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请概括出来。(不超过7个字)
“我”与父亲抬担子。(或抬担子)
2.这篇文章写小时候的“我”与强壮的父亲抬担子,父亲步履蹒跚;而长大以后和参加工作以后的“我”与体弱、年老的父亲抬担子,父亲却能稳健地走着,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一种怎样的感情?
小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将担绳捋向自己一边,承担了担子的绝大部分重量;长大以后和参加工作以后的“我”同样地将担绳捋向自己一边,承担了担子的绝大部分重量。表现了父爱子、子敬父的至真至纯的深情。3.这篇文章三次写“我”与父亲抬担子,小时候的“我”说“能行”,后来体弱和年老的父亲也先后说“我能行”,这三次说的“我能行”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4.“我跟父亲稳健地走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不一样。第一处的意思是:我抬得动,用不着你捋担绳;第二处的意思是:我抬得动,我不累;第三处的意思是:有我儿子的关心,我抬得动。父亲的坚强,父亲的爱心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鼓舞着“我”在生活中稳健地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