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世说新语》二则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4 15:3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元方候袁公咏雪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白雪纷纷何所似
(5)撒盐空中差可拟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聚集不久,一会儿高兴的样子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大体可以相比不如,不及
2.文言词汇选择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骤: 急速,紧
B.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错
C.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凭借
D.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是
B3.重点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当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得到了两个答案,一个把飞雪比作“( )”,一个把飞雪比作“( )”。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 ”等要素。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寒雪日内集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3)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
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①从人物的表情上“公大笑乐”,侧面表现作者的褒贬;②从对谢道韫的出生和家庭背景的详细介绍正面表现作者的褒贬。
(5)相对“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言,“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在哪里?
“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只有物象而无意蕴。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B.《咏雪》中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C.《咏雪》中的“柳絮”,在写法上,将动态化为静态,把寒冷的雪天,化为秋天的萧瑟,是常景中的新意,给读者别开生面之感。
D.《咏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比作“撒盐空中”。
C“动态化为静态”和“化为秋天的萧瑟”错误。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期日中
(3)去后乃至
(4)尊君在不
相约同行正午时分才到同“否”
(5)相委而去
(6)太丘舍去
(7)友人惭
(8)下车引之
(9)元方入门不顾
舍弃离开惭愧拉回头看
2.文言词汇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待君久不至 待:等待
C.相委而去 委:委屈
D.则是无信 信:信用
C3.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太丘舍去”的原因是友人“( ),( )”。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在对方儿子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 )”又“( )”。(用原文回答)
(2)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从中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期日中过日中不至无信无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聪明机智,懂礼识义,能言善辩。(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
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表示道歉,想博得元方的好感。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如此求全责备。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C(2)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B课外文言文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元方年十一时/元方时年七岁
B.远近称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正行此事/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不知卿家君法孤/尊君在不
AA.当时;
B.代词从/人名中的字;
C.做/出门;
D.表否定/通“否”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