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7-04 21:1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________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________”的错误,肯定了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确立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________的标志。
知识点2 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________(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___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________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________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____________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________。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某次战略转移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2.“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
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
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知识点2 过雪山草地
4.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
A.四渡赤水 B.过雪山草地 C.渡过金沙江 D.井冈山会师
5.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
A.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 D.爬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6.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瑞金 B.遵义 C.会宁 D.吴起镇
7.毛泽东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03  能力提升
8.“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使以上材料中红军局面发生变化的会议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04  直击河北考题
10.(迁安一模)“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甲午战争期间 B.北伐战争期间
C.红军长征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参考答案
知识管理
1.五 1934 左 毛泽东 毛泽东 转折点 成熟 2.赤水 金沙江 泸定桥 3.吴起镇 会宁 国民党反动派 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基础过关
1.B 2.C 3.B 4.D 5.A 6.C 7.A
能力提升
8.D 9.(1)第五次。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2)被动挨打(意思相近即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长征精神就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直击河北考题
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