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

文档属性

名称 生活中的透镜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8-17 17:16:00

文档简介

《光的色彩 颜色》教学课例
【教学设计】:
本节为新授课。教学内容有光的色散(实验)、色光的混合,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光知识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中,该节为选修课,现在的教材为必修课,教学方式也起了大变化,教师是引导者通过启发引导,引发学生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实验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进行探索和验证。
在教学设计上,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材料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光源、光的色散现象相关资料,布置学生走访照相机馆了解滤色镜的相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猜想,调动其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的三原色。

能力目标:1能够识辨自然界和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2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3搜集资料,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教具 学具 器材】
教具: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学具:平面镜、、肥皂泡泡盒,光盘、三张玻璃纸(红、绿、蓝)
器材:彩色电视机、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引入
课题
(3’)
当我们走进一间暗室,我们会感到眼前…..,通常会形容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那怎样才能看到手指呢?
为什么?
我们要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老师现在展示的就是美丽的极光,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
生1:打开房间的灯
生(齐):因为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有简要的课堂导入。
引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他们认发光的物体。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光源的定义及分类
(5’)
像上面这样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究竟什么是光源呢?请同学们自学信息快递! 自学完后尝试举例.老师手中的蜡烛是光源吗?那么这个手电筒呢?现在呢?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是光源是应注意什么?
大家能举出两种光源的例子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找光源.
生(齐):是的
学生分小组举例讨论
生(齐):不是
生:是否正在发光。
生太阳 闪电 萤火虫是天然光源,激光 舞台灯光是人造光源。
学生根据图片参与其中,并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有老师讲解,引导就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解释
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可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有及时的课堂反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三.光的色散实验
(7’)
太阳是最常见的天然光源,阳光的颜色是?
它真的是单纯的白色吗?
到底是不是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提供你们器材:平面镜,水,水盆等,请你们来试试
墙壁上出现了什么?
有哪些颜色?
太阳光可以被分成这些色光,,那么这些色光混合到一起又会怎样呢呢
生活中有没有光的色散现象?
生(齐):白色的
生:是
生:不是
学生小组上台活动,用平面镜对着阳光做实验,墙上出现七彩的光
生(齐):五颜六色的光
生7:赤、橙、黄、绿、青、蓝、紫
学生举例并上台演示 光盘、肥皂泡泡、有油的柏油马路上等
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通过思考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做实验,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有教师的精讲。
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光的三原色
(5’)
太阳光照在大地上我们看见了这个多彩的世界,那平时我们的彩色电视机也能为我们呈现多彩的画面,它其中又有哪些奥密呢?请同学上来用放大镜对着电视机屏幕看看,真有这么多颜色吗
你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把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
请大家猜想白光分别透过红、绿、蓝三张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颜色的色光?
猜想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应用?
四位同学上台观察
生:只有红、绿、蓝三色
生(齐):红光、绿光、蓝光
生(齐):对
生8:红玻璃纸只能让白光中的红光通过,其他色光被挡住,所以看到红光。
学生上台介绍滤色镜并展示图片
有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加深了印象。
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色光的混合
(5’)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那为什么彩色电视机会出现五彩缤纷的画面呢
很好。我们把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什么颜色
绿光和蓝光混合呢
红光和蓝光混合呢
若把三原色混合起来是什么颜色呢
生9:把光的三原色进行混合
生(齐):黄色
生(齐):青色
生(齐):品红色
生(齐):白色
看过实验结果后用动画课件再演示一遍。
八.总结
(3’)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物理知识?
所有同学各抒己见
有简要的课堂总结。
【保留板书】
练习题
1 、雨后天空上出现的美丽彩虹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色光组成。
2、用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的电视机的荧光屏时,就能看到屏上:_________的光点,彩色电视荧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光的________混合而成的
3、将红光和蓝光同时照到白纸,相互重叠的区域是_____色;将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_____色;将蓝光和绿色同时照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______色。
4、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D.闪电、宝石、发光水母
5、下列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   B.彩色画面五彩缤纷   C.色彩丰富的水彩画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6 、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的太阳光是最单纯的光
B人们把红、黄、蓝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C照相机镜头前加上滤镜是为了使像成的更清晰
D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片后,只能透过绿色的光
课 题 生活中的透镜 授 课 人 小 心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型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几种常见透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自制照相机模型。
教学手段 照相机模型、凸透镜、纸筒、半透明薄膜、投影仪、放大镜、蜡烛、火柴、光瓶、课件。
教前分析 1、课标分析:这一节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
2、教材分析: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起到的作用。简单的观察和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由于真实的照相机不能拆开,所以课本中增设了动手自制模拟照相机的环节锁住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
3、学生分析:让学生动手制作,他们将兴趣盎然,教师要做好指导与调控。
教学过程:
观看大屏幕:
师:屏幕中涉及到了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具,是什么?
生:放大镜。
师:它的学名叫——凸透镜。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字非常小)
生议论:字太小了,看不清楚。
师:想个办法看见。
生纷纷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黑板上的字。
师:看清了吗?
生:没有,反而更小了。
师:难道他不是放大镜?那我们用它来看看书上的字。
生:放大了。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放大镜看事物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生:距离所看事物的远近不同。
师:好。那我们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老师,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是倒着的,缩小的。
师:这个放大镜还挺神奇呀!一会能将文字放大,一会能将老师缩小,还给倒过来了。凸透镜还能将事物“变”成什么样?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事物是实际的事物本身吗?
生:不是。是折射成的像。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现在我们就用凸透镜观察一下烛炎的成像情况。注意实验前老师给同学们一点要求与提示,请看大屏幕。
学生实验。
师:停止手中的试验,但不要熄灭蜡烛。
师:哪种情况在光屏上承接不到蜡烛的像?
生: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蜡烛距离透镜很近时。
师:烛炎离凸透镜很近时不成像吗?
生:……
师:放下光屏,眼睛正对着透镜看蜡烛。看到了什么?
生:蜡烛被放大了。
师:被放大的像的特点?
生: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光屏承接不到)。
师:生活中我们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观察微小事物的,我们叫它放大镜。放大镜不一定都是我们手中的这种,我们身边就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利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看看自己手指。
现在我们利用放大镜看书中的字,注意老师要求放大镜紧贴书本上的字,在慢慢远离书本。你有什么发现?
生:字越来越大,突然变小了。
师:凸透镜要想起到放大镜的作用,对物距有什么要求?
生:物距小。
师:随着物距的增大,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发生了变化。回忆我们刚才的实验现象,在光屏上你看到了几种成像情况?
生: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师:大屏幕中哪种情况?
生:第三种。
师:物距较远。
师:还有吗?
生:倒立的、放大的像;第二种情况;物距较近。
师:这两种情况像都能被光屏承接,所以是实像。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很强。其他小组的同学都得观察到这些现象了吗?实验中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
师:马上十一长假了,同学们在十一期间要去哪里玩?
生:……
师:一定要把那里的美丽风景带回来给大家欣赏一下,你想用什么方式?
生:照相机。
师: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用什么做的。
生:凸透镜。
师:它是利用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
生:……
师:我们一起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照相机。一起体会一下照相机的成像情况。首先想一想照相机必备的元件有哪些。
生:镜头、底片……
师:现在我们就以手边的凸透镜作为镜头,塑料膜做底片。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师:老师也作了一个,现在我们用它来一起观察一下大屏幕中的我们在底片上呈现了什么样的像。
生:倒立的、缩小的像。
师:现在我们来目测一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生:物距大,像距小。
师: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拍照的,此时要求物体离镜头较远。
师:老师这里有一台照相机,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主要元件及其功能。
实物展示。
师:老师很喜欢摄影,这里有一张我拍的照片,现在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得见,谁能帮我想个办法?
生:用投影仪。
师:投影仪怎么就能把照片放大,它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不要忘了凸透镜不但能把事物缩小,还能把事物放大。
师:小学时,老师就经常用投影仪把小的卡片放大给我们看。其实最早的投影仪叫幻灯机,我们先来了解下它的工作原理。

师:幻灯片通过幻灯机的镜头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像,但每次都要把幻灯片插到机器里面,很麻烦,于是就出现了投影仪。满足全班同学看清楚的要求,老师把幻灯片放给大家看。注意,老师将小男孩的头正对这同学们,观察一下棚上的像。
生:放大了,倒过来了。
师:目测一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生:物距小,像距大。
师:投影仪就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投影片离镜头较近。
师:注意投影片中小提琴在你们的右手边,像中呢?
生:现在在左手边。像不但倒立,还左右相反。
师:我们看头上的投影片累不累?
生:累。
师:这样呢?(安上平面镜)
生:不累啦。
师: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平面镜有两个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师: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知道的请说说。老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了一些。
拓展——生活中应用到透镜的地方。
 
 
 
 
 
小结:【板书】
放大镜——放大、正立、虚像——物距很近
照相机——缩小、倒立、实像——物距很远
投影仪——放大、倒立、实像——物距较近
练习:
1.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 立的 像;在投影仪中成 、 立的 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 、 立的 像。
2.如图,李东同学从侧面透过球形玻璃缸欣赏水中游动的金鱼,他所看到的“金鱼” 是( )
A.放大了的金鱼实像
B.放大了的金鱼虚像
C.缩小了的金鱼实像
D.缩小了的金鱼虚像 
3.用水彩笔在断电的磨沙电灯泡的侧面画你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1)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2)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作业:课后思考题。
课件14张PPT。蜡


动观察:(1)光屏上能否承接到像;
(2)像的大小、正倒。动手探究123早期的幻灯机练习1.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 立的 像;在投影仪中成 、 立的 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 、 立的 像。
2.如图,李东同学从侧面透过球形玻璃缸欣赏水中游动的金鱼,他所看到的“金鱼” 是( )
A.放大了的金鱼实像
B.放大了的金鱼虚像
C.缩小了的金鱼实像
D.缩小了的金鱼虚像
缩小 倒 实放大 倒 实放大 正 虚B3.用水彩笔在断电的磨沙电灯泡的侧面画你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1)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2)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