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地淡水包括 、地下淡水、 淡水、土壤水、 水等。
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 的形式存在的。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 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3.地球上的水循环发生在 、海洋、 之间。
4.从全球范围看, 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 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5.我国是一个 较为严重的国家,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且在 上很不均, 上也不均匀。
6. 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没有 ,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例1.大气是水循环的关键。阳光照射水域和陆地,使那里一部分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植物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动物体内的一些水也通过体表蒸发进入大气,其中蒸发量占主体的是( )
湖泊 B.江河 C.海洋 D.植物
答案:C
例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多年平均蒸发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
A.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之和
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之差
C.多年平均蒸发量等于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和
D.多年平均蒸发量等于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
解析:年径流总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源补给最根本,最主要的途径,并且容易测量。由于径流量的不稳定性,所以取平均值更准确,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一个地区大气降水之后,除去蒸发的外,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形成河流径流总量。因此,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蒸发量之差。经分析可知: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蒸发量之差,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B
例3.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下列选项中,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分过多的环境而引起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刺 B.猴面包树的树径粗大
C.热带植物长“气根” D.骆驼的驼峰
解析:A仙人掌的叶刺,是由于生长缺水,叶刺减少蒸腾作用,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B猴面包树属于木本植的,茎内有形成层,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促使树径增粗,故B不符合题意;C热带生长植物,因为需水太多,导致根部空气不够,根部也要呼吸的,所以才长出气生根,故C符合题意;
D骆驼背部隆起像山峰状的部分,里面储藏大量脂肪,可供维持正常行动,因此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物。同时集中聚集在一处的脂肪,可以使骆驼的体温保持恒定,而不会使身体各处过度发热。驼峰中贮存的是沉积脂肪,不是一个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后产生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的需要。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C
例4.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世的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可见( ) A.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D.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解析: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3%.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解答:读图可知,亚洲淡水资源总量居六大洲之首,但是由于人口较多,达到了60亿,人均以后占有量就最少了.故选:A.
例5.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_________水.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上述水循环中的_________环节.
解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降水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分配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为了解决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正在修建的跨世纪工程是南水北调,该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解答: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答案:海洋;地表径流.
例1.(台州)2018年5月,台州南部湾区饮水工程开工,以缓解台州南部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该工程通过管道,将台州北部水资源向南部输送,该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表径流 C.海水蒸发 D.水汽输送
解析:我国水资源分布整体不均衡,北方水资源缺乏。要补充北部水资源,就必须让水循环进行改变。水的循环包含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其中径流分为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两种。在这些环节中,目前改变比较方便可行的是地表径流。
答案:B
1.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有( )
A.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冰川水 B.河流水、冰川水、土壤水
C.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 D.河流水、冰川水、淡水湖泊水
2.南极大陆上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其水体主要是( )
A.海洋水 B.冰川水 C.大气水 D.地下水
3.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4.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
5.在下列四种区域中,水循环可能比较活跃的是( )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D.变化前后,水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6.关于水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D.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达1.39x1018m3不存在水资源危机
7.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性炭对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B.溶质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中溶质是水
C. 将黄河水过滤可得到纯净水 D.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所以水资源不可能短缺
8.为了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国家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9.下列四个地区,循环比较活跃的是( )
A.长江、黄河发源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新疆沙漠地区 D.南极冰川地区
10.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11.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些水的用途如表所示。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 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 106克
生产期总用水量
204 228克
(1)请你计算一下,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只有____%左右真正用于各项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______%左右的水都被蒸腾掉了。
(2)请你据此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学生发现为治理河水污染,常在河道中种植一种湿地植物——菖蒲。为探究菖蒲对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从4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号)、工业污水(2号)、混合污水(3号)、对照组(4号)。
②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污染物中微生物所需要的氧气量,BOD越高说明水质越差)。
③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分别加入到4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4份菖蒲分别放入4个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水培15天,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生长良好。
④取经过菖蒲处理的4种水样,再次测定其BOD(单位:mg/L),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
(1)4号对照组中应采集的水样是 ;
(2)分析BOD的变化,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 ;
(3)从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一、选择题
1.专家预计,今年云南将会继续干旱,甚至明后年还将持续,干旱将成为云南最重要的气候灾害。其原因是各种气象因素导致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下列不属于水循环过程的是( )
A.海水的蒸发 B.植物的蒸腾作用 C.下雪 D.植物的光合作用
2.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A.水的物理性质 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空间分布 D.水汽含量多少
3.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
A.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循环 B.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循环
C.陆地与陆地之间的循环 D.地表面与地下之间的循环
4.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5.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
A.地球 B.太阳
C.雨 D.海洋
6.水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摄入的水越多越好
B.长期饮用市售的“纯净水”有益健康
C.渔民出海捕鱼,当携带的淡水用完时,可饮用海水
D.“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有利于人体健康
7.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陆地上的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
B.固态的冰川不参与水循环
C.空气中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会转化为固态、液态的水降落到地表或海洋
D.通过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界
8.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水的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B.水的循环中,水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C.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
9.下列对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液态开式存在的 B.水是人发宝贵的自然资源C.水资源不足,将成力一个产事的社会危机 D.陆地上的水都是淡水
10.下列叙述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纯天然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地球上没有水,就没有人类和所有的动植物
C.身体健壮的人食用被污染的水,无任何危害
D.“超纯水”是不含其他任何物质的水
填空题
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② ;③ ;④ ;⑦ 。
(2)使地球上水循环得以连续进行的能量来自于 。
(3)简要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
2.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获取淡水。回答问题: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 (填“淡水”或“海水”)。
3.小明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做了如图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
(1)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是一种________现象。
(2)这个模拟实验展示的是水循环中的________、_______环节。
4.实验探究
步骤一:如右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
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烧杯放入盆中。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
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
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烧杯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的写下来:
。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
能从石头中榨出水来吗
可以从石头中榨出水来。苏联时期托木斯克工业学院的一些科学家从几米深的地下采出一块岩石,密封包装好以后将岩石运到实验室放进一个特制的耐压金属套筒里,然后加压,当达到一定压力时,岩石里竞被挤出几滴水来。科学家对这几滴水进行分析,并利用这种方法找到了多个金属矿,其中包括诺尔斯克的大型铜一镍矿。
1.1 地球上的水 参考答案
【要点整理】
1.冰川 湖泊 河
2.液体 固体 气体
3.陆地 大气
4.赤道附近 内陆和沙漠
5.缺水 1/4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
6.水 水
【课堂练习】
1-5 CBABB 6-10 DADBD
6.(1)1% 99%
(2)①蒸腾消耗的水占99%左右,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②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需要水来维持(合理即可)?
7.(1) 未受污染的池塘水 (2) 1号 (3)菖蒲对不同种类的污水均有净化作用
【课后作业】
一 、选择题
1-5 DCBBB 6-10 DBADB
二、填空题
1.(1) 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⑦地下径流。
(2) 太阳光。
(3) ①使海水不断淡化,为陆地提供大量淡水资源;②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③使水资源不断循环和更新。
2.(1) 蒸发 (2) 液化 (3) 淡水
【解】 (1)太阳辐射使海水温度升高,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塑料膜发生液化。(3)蒸发时从海水中跑出来的物质只有水蒸气,没有食盐等杂质,水蒸气液化得到的一定是淡水。
3.(1)液化 (2)蒸发 降水